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谈及博尔赫斯的叙述才能时,说到了博尔赫斯一个前无古人的「发明」:假设他要写的小说,已经在另一个时空中由他素不相识的另一位作家写出来了,小说早已存在,而他要做的,就是复述、评论这部存在于他的脑海中,其实又并不存在的作品。
而今我们站在卡尔维诺所展望的「新千年」的起点,回望上一个千年,也看到了一颗消亡在世纪末,却让自身光芒无限伸长,照亮新世纪文学的星辰。没错,我指的正是王小波先生。无论何时,翻开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也总忍不住要发出「卡尔维诺式的感慨」:王小波的书——不管最后小波有没有把它们写完——也早已存在,它们是时代的必然之书。
王小波的生命停留在上世纪末,而「王小波」这几个字被广泛传播,成为「现当代小说」书架常客,成为「门下走狗」的接头暗号,成为正统文学之外的天之骄子,都是发生在本世纪的事。每每谈起王小波,人们总能条件反射般地蹦出那些代表他的「金句」与标签,例如「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时代和大众早已经赋予了王小波很多标签:自由世界的追求者,趣味人生的倡导者,浪漫骑士,吟游诗人,荒诞大师...尤其在李银河老师出版了她和王小波的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之后,这种标签感显得愈发明显。小波先生教育我们,要追求自由,要做个有趣的人,要把给女孩子的情书写在五线谱上。那么,除了这些呢?除了这些标签与金句,我们还应该从王小波那里汲取什么?
我的建议是,在读王小波前,撕掉所有这些标签,忘记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忘记他那张「一想到你,就泛起微笑」的丑脸,只留下一个身份:作家王小波。这样做的好处是,把王小波及其作品放到了另一个维度里面,剥离了许多外界干扰。在「作家王小波」这个维度里面,我们直接能感受到的,也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一个事实是:王小波对小说艺术那孜孜不倦的开拓开拓再开拓,对小说艺术无数可能性的探索,以及用中文语言来对自己世界的营造。在这条线上,站在王小波的肩膀上极目远眺,依稀能看见这些名字:罗素,王道乾,杜拉斯,尤瑟纳尔,莫迪阿诺,马尔库塞,卡尔维诺...他在营造了自己的世界的同时,还不忘打开一扇窗子,一扇通往「世界之外的世界」的窗子。
然后,让我们继续把「作家王小波」的「作家」标签也揭掉,只余下「王小波」。此时,王小波(也可以亲切地称之为王二)就成了我们的朋友。这时阅读王小波,就好比与朋友酌酒对谈,其味无穷:读到《三十而立》,仿佛在生物教室里与王二混迹的不是许由,而是我们自己;再读《黄金时代》,似乎那个终日在烈日下暴晒的黑瘦少年就躺在我们身边;我们依循王仙客的踪迹寻找无双,也在风雨飘摇的洛阳城外夜奔出逃...而读王小波,最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的,还不是小说文本的轻逸、形象鲜明,而是充盈在王小波作品字里行间贯穿始终的一个从未改变的主题:对常识的尊重。即理性。一个生活在历史上最荒诞时期的作家,营造出了最荒诞的小说世界和意象,那里有紫色的天空,有绿毛水怪,有「风力长安」、「水上长安」,有白蚁丛生的凤凰寨...而贯穿这个荒诞小说世界的主题,王小波反反复复念叨的,是理性是好的,尊重常识,认识自己是好的。这让王小波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而他之所以与时代格格不入,用张佳玮老师的话来说,只是因为他「过于正常」。
最后,我们不妨把「王小波」这三个字也一并抹掉,只记得是一个人在进行写作。没有王二,没有陈清扬,没有线条,没有小转铃,没有红拂,没有薛嵩,宇宙间只剩下时间的流淌和空虚,以及一支在纸面上不断窜动的笔——那是大自然的手笔。判断一个作家是好的作家,还是次好的作家,我有一个很私人的标准:在这个作家的作品里,有没有对人的终极拷问,有没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时时反省,有没有一颗永不疲倦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这种拷问,在《黄金时代》里,是得出「生活就是一个缓慢被槌的过程」的结论;在《2015》里,是王二不断思考艺术的真谛;在《红拂夜奔》里,是王二对费尔马定理的毕生执著...对一个好的作家来说,思辨性与故事、结构同等地重要。
我爱《绿毛水怪》,因为它是池塘底的月亮,皎洁无暇;我爱《地久天长》,因为它把痛苦写得轻盈;我爱《舅舅情人》,因为绿色的爱令人窒息;我爱《黄金时代》,因为语言竟能达到如此圆润悦耳的地步;我爱《白银时代》,因为中文小说有了自己的《1984》;我爱《2015》,因为我在2015还不知道艺术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我爱《寻找无双》,因为无双不一定会被找到;我爱《红拂夜奔》,因为它不妥协;我爱《我的阴阳两界》,因为它最终妥协;我爱《未来世界》里的M;我爱《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姓颜色的大学生;我爱《似水流年》里的印度师兄;我爱《万寿寺》,沿着莫迪阿诺的暗店街,看到了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扎根凤凰寨夜梦长安...
为什么读王小波?对小说艺术无限可能性的开拓,对理性的渴望,以及对自我从不停止的追问——这三种「王小波特质」,让我不断阅读、重读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