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中,首先指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一个症状,知识焦虑。面对海量知识,如何学习,难道要学完所有知识吗,不可能的,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
这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管理,来升级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
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中,他把我们的大脑形象地比喻为电脑的操作系统,电脑隔三差五地就升级,人脑也需要不断进行升级更新才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
贰
《好好学习》的作者对大脑进行升级的一个方式,就是运用临界知识,这也是贯穿本书的一个核心概念。
作者认为,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 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 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二八定律,说明最重要的只占一小部分,有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项目,还有在考试之前,老师会给我们去划重点,因为有些知识是很重要的,考到的几率很大。
那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如何去运用这个定律呢?这本书给出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也是一个很好的指导,那就是去学习比较有用的知识,即临界知识。
很多定律、公式都属于比较重要的临界知识,比如物理当中的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数学当中的黄金分割、概率论等。
事实上,很多学科都存在着本学科的临界知识。比如在法律学科当中,刑法的三大原则是绕不开的,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后面的定罪量刑都有它们的体现。还有民法当中必谈的是法律行为,权利义务以及公平平等自愿等原则。
叁
在学习临界知识之前,需要做的是掌握底层思维和方法。作者提到常用的有以下三个方法
1、反思
作者指出,大多数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总爱把总结当反思,总结是对结果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拿我来说,我虽然每天写工作日记,写了好几本,但写后几乎就不会再翻看了,更别提反思了。我就是错把总结当成了反思当成了进步,因此即使写过了这些知识,在脑海里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问题来促使自己反思。
比如一天下来可以这样问自己:今天我有哪些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重新做我会有哪些改进?
根据这些答案就可以更好的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安排。
2、以教为学
通过教别人,一方面会强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别人的过程中,面对别人的质疑与提问,也会激发自己新的想法,促使你对问题想得更加全面。
因此在学到一个知识尽可能的向别人讲出来,这样会让你学得更好。
3、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刻苦、努力、勤奋,它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在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有目的的练习,具备四个特点: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练习是专注的,练习包含反馈,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因此刻意练习就是在一个特定的任务或目标的驱动下,集中注意力进行练习,每一次的练习要有不舒适感,并且这种练习要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简单来说就是每一次重复都要比上一次好。
肆
知道了什么是临界知识以及学习临界知识的方法,那么如何发现临界知识呢?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是法律、金融、心理学等等。
比如法律中,在起草合同时,在确定了总标的额以外,对于运输费、复印费等谁来承担,是可以协商的,如果额外增加一条让对方承担,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怎么办?可以把这些额外的费用加到总标的额当中,然后再说明,如果达到一定条件可以减免一些费用,会让对方舒服一些。
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当中的一个知识:损失规避效应,
它是指我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远远大于面对获得时的快感。
因此可以发现,不同学科之间有些基本规律也是相通的。
2、找到最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有时找到事物背后的规律是不够的,还还需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只有知道了这个规律或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知识的可能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这个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查阅书中提到的参考书目,而更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向人学习,去找这个领域的老师、专家,和他们探讨。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这个过程就是在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比如刻意练习为什么重要,可以从更基本的原理解释,从生理学上来说,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与对应的神经链强弱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而要强化神经链,就要反复训练。
伍
总之这本书通过临界知识这个核心概念阐述了如何进行学习,更多的是如何运用一些基础、底层的规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