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傻傻地想:吸烟是谁发明的?也许已古老得无从追溯,一如那古老的巫术和近乎残忍的土著风俗,源于蒙昧;又如当下肆虐的毒品和军火,兴于贪婪。它是文明与蒙昧交织成的魔圈,是觉醒过程中的一场误会。英国生物化学名家夏尔登(Haldane)教授说,吸烟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影响于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
据考证,有着四大发明荣耀的中国古代,并没有烟草种植和关于吸烟的记载,国人的吸烟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且由外邦传入天朝。从此绵延不绝,贻害后世。至今日,中国的烟民已增长至3亿人以上,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烟草第一大国,7亿多国民成为“二手烟”受害者。
烟草在中国的成功,恐怕是得益于这里的文化品性,浅酙低唱,以消弭时光为雅,以麻醉心灵为趣。于是,唐诗宋词吟唱出一代代风流才子,玉杯琼浆交错出悠久的酒韵迷歌,短短的几百年,又在呑云吐雾中找到了烟文化。并非所有吸烟的人都有烟瘾,只不过有些人把吸烟视为精神上的癖好,宁可伤身,也不可断了这精神食粮,颇有些死而无憾的凛然大义和苦心修行的虔心定力。倏忽间,吸烟变得崇高起来。连林语堂先生都以吸烟为“灵魂的清福”,而乡野村夫更是不无幽默地取烟酒的谐音,以“研究生”自称。
烟的害处是众所周知的。 癌症专家认为,吸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共健康灾难,烟草公司就像恐怖主义者,他们认为应该像对待恐怖分子一样,完全禁止香烟,最起码也要禁止烟草业通过广告扩大市场。现在的烟盒上就醒目地标注着“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但并不妨碍每年3000万人加入吸烟大军,长大成为烟民就跟男大当婚一样天经地义。其实也不乏立志戒烟者,历史上的崇祯和清太宗都曾禁过烟,但总是屡禁不止,屡戒不悛。在如今全球呼吁“禁烟”大环境下,中国的烟民仍在增长。这里或许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种种原因,但就个人而言,对烟魔又是何等的执迷不悟。
也常有人向朋友宣布要跟香烟情断义决,刚说完,就随手拿起一支熟练地点上,说什么“酒是口势,烟是手势”。矜持点的,拿着烟凑在鼻子上闻了又闻,然后嬉笑着说,这是最后一支了,或者说,再一段时间就戒。于是,常戒常破,常破常戒,戒烟宣言成了口头禅。朋友只当是玩话,调侃一下,讽刺一下。时间久了,连调侃的兴趣都没有了。于是,又立下毒誓,然后,毒誓又成了口头禅。说到底是没有当机立断的勇气和决心。
前些年,听某君大谈他的戒烟心得:他的戒烟行动是悄然开始的,没有宣言,没有约盟,只是忽然不想吸烟了。一晃两周过去了,他几乎已经忘了吸烟这档子事。一天参加同学聚会,从一位发达了的同学手里接过一支很高档的烟,随手点上,吸了一口。啊!多么美妙的感觉,太香了!但他没有再吸第二口,而是毫不迟疑把烟掐了。他在说这些时,满面得意之色。这的确需要极强的定力,他很清楚,当时要是稍有迟疑,吸完了这支,还会有第二支,第三支......然后,再回到那熟悉的从前。于是,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很多朋友听,有吸烟的,也有不吸烟,尤其是那些想戒烟却没有信心的。我告诉他们,只要有决心!
忽然有一天,我在一个场合里看到了他,吞云吐雾,一根,接着一根。我愕然无语。他的行为艺术告诉我,我想错了。所谓的有决心者,就是想戒就戒,想吸就吸,一切皆在闪念之间。
所以我想,单有决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毅力。
又想起了一位大哥,因为怕老婆,放弃了多年的嗜好。如今,孩子已长大成人了,人们也都快忘了他也是曾经的“研究生”。那天,去参加他儿子的婚礼,大哥满面春风的迎上来敬烟,我一边推一边调侃说:“我是怕长大娶不到老婆,读小学时就戒了。”大哥呵呵一笑,随手给自己点上了。我好生诧异:“不怕嫂子?”“都快当爷爷了,还怕她?”不屑之色溢于言表。原来多年来,表面上服从的他,心里从来没服过,而吸烟对他而言,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一戒几十年的毅力去哪里了?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在小小的香烟面前,人的意志竟如此脆弱。
其实,成功戒烟的例子就在我身边。我小的时候我爹也是个“研究生”,饭前饭后,田间小憩,都会燃上一支,悠悠地吸着。有时我向大人讨一支来学着吸,他也不怎么反对。待我念初中,我渐渐知道了烟的坏处。有一天,我突然说:“爹爹,酒适量喝点还有些好处,这烟可全是坏处。”父亲没有回答,但就是从那一天起,他再没碰过烟。有好几回,我看到他的那些朋友强拉硬拽要给他点上,他只是淡然、决然地拒绝,也有冷嘲热讽,父亲只不理。如今父亲平淡一生已至耄耋,看过了那些已发生和正发生的戒烟的那些事,我才蓦然发现了父亲的伟大。
是什么给了父亲坚定的意志和持久的决心?仅仅是认识上的信服吗?不是。吸烟有害早有定论,只是有些人只相信愿意相信的。已为人父的我终于明白,是亲情的加持,点燃了生命智慧,唤醒了自我意识,化为了坚定不渝的信念。
世间之事,唯信念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