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学生李鹤,骑电动车出去玩,在小区不远处,见一女子骑车倒地,就停下车,和一路人将这名女子扶起,后被女子家属找上门,认定事故因李鹤导致,要求赔偿医药费。
李鹤多次辩解,女子骑车自行摔倒,与自己无关,但却无人相信,她的家长也因孩子平时顽劣,而选择相信别人,甚至认定女儿说谎话,还打了孩子一回。
当今社会“扶不扶”已是一个过时且没有定论的辩题。
早在2014年,这个社会问题已经在春晚小品中展现。记得在小品的结尾有一句:“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这段话引人深思,但仍有很多人调侃:我家有矿够扶几个?
“扶不扶”的背后,不仅仅是做不做好事的事情,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崩塌。
很多人会说不能一杆子打死人,很多人还是值得信任的,可又有多少人愿意冒着被诬陷的风险做好事?
当我们做一件不求回报的好事都有可能要付出代价时,又有多少人还愿意无畏无惧的去做?
我们不是没有善意,我们不是不想帮忙,我们怕那个千把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代价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李鹤便是那个无畏无惧的人,可在做好事后呢?她被救助的人诬陷,就连亲生母亲也不信任她,甚至还遭到母亲的体罚。
还好有监控录像还李鹤清白,然而她那颗无畏无惧的善心已经是被一颗穿心钉深深的钉下,即使拔出,也留下无法恢复的伤疤。
比起外人的诬陷,亲人在关键时刻的不信任,更是让这个12岁女孩心灰意冷。
然而,这件事情凉的不只有李鹤的心,更是千千万万旁观者的心,而在这件事情之前扶人被讹事件层出不穷。
所以很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以后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人心就是这样,温暖起来不易,但若凉下去,只需要一两次自己或者旁人被诬陷的经历。
在小品里说:“人心若倒了,想扶都扶不起来。”
如今,人心未倒,但人心已受伤,我们慢慢的把自己的善意隐藏,在自己的善意的前面加上无数个前缀,无数个小心。
前段时间,朋友收到他大学同学的讯息,大概意思是,他是做金融债券的,需要借他闲置的银行卡号用一下,朋友爽快的答应。
可接下来他又变本加厉的问朋友要身份证号码,要银行卡的绑定手机号码,这些请求,让朋友十分为难,他们同窗四年,不帮显得不够朋友,帮了又怕上当,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编了一个理由拒绝他。
防人之心不可无,“防人”变成了防自己以外所有的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防人”比表达善意更能保护自己。
我们的孤独大都来源与此,想要善意的人,毫无顾忌的索取,且不考虑别人所需要承担的后果,表达善意的人,小心翼翼的表达,生怕不经意间的受伤。
所以,每个人之间都会保持着安全距离,每个人都是一扇紧闭的门,我们的善意隔着玻璃——观望,然后穿过门缝。
春晚上,帮助的人和被帮助的人,诬陷的人被诬陷的人最终握手言和。
12岁的李鹤和被帮助的阿姨握手言和,和妈妈深情相拥,冰释前嫌。
可受过的伤,不是一个拥抱,一句对不起就能治愈的。
那些曾经受过伤的善意,需要的不是误解过后的清白,更不是安慰,而是被珍视,被更多的善意填满。
愿我们小心翼翼的善意,如火柴聚集,在点燃的那一刻,能温暖一颗心灰意冷的心,能让世界有些许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