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头,她如此概括自己的人生: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不论是作为何种角色的人,都深深对这句话产生共鸣或是站在制高点的同情。
如同多数人的阅读体验,我惊异于范雨素朴实无华的文字,更被她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活力所感染。她的人生经历颇具现实色彩,贫苦的家庭,不幸的婚姻,中国社会的变迁,大时代中微不足道个体的遭遇,各种苦难交相呼应。
范雨素,这个来自湖北襄阳的育儿嫂一天之内就“红了”。她书写着一种充满苦难主题的人生,她却交出了哀而不伤的答卷。她的文字充满对文学世界、作家式生活的浪漫想象,那种说走就走的流浪冲动,那种对生命本能的热爱,似乎离开我们已经有些时日。
她为什么会突然“红”了?她,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妇女,一个以育儿嫂为职业的苦力劳动者,用自己苦难而真实的生活常态揭示了一个残破不堪却又充满希望的社会现实,以她的文化水平不明白何为“阶层固化”,不明白何为“大城市的焦虑,却一直以“活着”为目标,为女儿、为自己的人生在角落打拼。她用文字记载自己的生活,找到精神的栖息之所,她的经历、她的姿态、她的命运,让千千万万个漂泊的不安的灵魂找到了“共相”。确确实实触动了大时代下很多人依旧有所期待的内心。
文字可以修饰,素材可以整合,而生活,或活着,却是不可复制的。透过那些看上去轻松、甚至不乏诙谐的文字,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险恶、匮乏、孤独中苦苦挣扎的生命个体。范雨素在文字中表现得越是克制、内敛、见惯不怪,则这种刺痛、不安就越是深刻。
也正是这种深刻,使她找到抵抗生命荒芜的钥匙,每一个人生活在被局限的环境和固定的阶层中,都会有属于各自的或者一个群体的悲哀,他们可能是一群在皮村中奋斗的农民工,可能是在农村中努力耕作甚至不知精神为何物的底层农民,可能是在看似灯红酒绿、精彩万分的物质享受却找不到归属的孤独的灵魂,可能是无权无势用知识努力抗争命运的找不到成就感的迷茫者。很多类似的群体心灵都有一片荒芜之地,很多人终生也无法找到出口。可是范雨素找到了,成长的困厄,环境的局限,女性的悲哀,城市的偏见……所有这一切,对于她而言,是内心苦难的来源。她活着,也思考着,顺便把思考的内容用平静的文字记录下来。也正是记述的故事,渐渐走出巨大的沉默,渐渐找到一种精神的力量表达,那里面饱蘸着生命的汁液,挟着来自土地的饱满和充盈,她学会用文字去归置生活的不幸与苦难,学会用记录去安排那些所谓的俗套,她这样说,“我有社交恐惧症,我害怕跟你交流。慢慢的生活,我不再相信别人”这些话语无不在击打着读者的内心,这样的个体如何接受,如何去交往,如何去与这个世界交融出一些让她找到意义的生命痕迹。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从降生下来,都应该是充盈的、丰满的,每一个不羁的生命都是无法框定、无法编辑、无法装订的。可是慢慢随着岁月的打磨不再充盈,可每个人都希望是一个例外,希望不论什么样的生命都能找到一个表达的出口与方式。正如李贽所言:“千言万语,滚滚立就,略无一毫乞怜之态,如诉如戏,若等闲日子。
发现范雨素,发现一个在层层重压下依旧活泼的生命,发现这个社会底层存留下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