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知马前卒也是同济的校友。(其实之前并对他有什么特别的认识)。但看完他的演讲还是有些感悟的。虽然可能很浅薄,虽然在别人面前不值得一提,但我觉得我粗鄙的浅陋的价值观得到了提升,算是我一下午没学习的一点点收获吧。
不打算按照他的提纲,来总结他的演说,只写写我的感悟吧
看到他的演讲,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涯虚度了许多光阴。自己的中学生涯也没建立良好的三观基础。总之我已经落同龄人一大步了。(虽然自己周围的人感觉也挺无知的)
一所好的大学并不是专业学院,而是对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塑造。从进大学的懵懂和未知,到出大学的冷静与成熟,这是一个大学真正想要给予你的。我现在才知道。以此检验我的大学生涯,我打5分,之所以差点及格,是因为他给了我去另一个更好的平台的通道。
在大学四年包括研一的时间里,我依旧是和高中一样,对事物的看法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世界观的开启程度不到20%的小孩子。不说对专业上的事情一知半解,对社会,对家庭,对爱恋,对自己对未来都是一知半解。我没有自己的思考逻辑线,也是因为我的天性懒的缘故,懒得思考,所以我的世界观形成的如此之慢。
我也因此常常的自卑,觉得自己本科不如别人,专业技能,课外知识也不如别人,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之列。这些都困扰了我很久,我不敢承认我的不足,我的本科的不好,我的智商的平庸,我遇事的消极逃避。
而现在我可以慢慢的面对了,我敢于向内在的不足去挑战,去做我希望成为的更好的人。
而这一切得益于我的研究生母校,同济。以及我的老婆徐敏莉同学。
有必要说一下在同济大学读研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了。
既然要有逻辑那就按照我最粗鄙的逻辑来吧。同济,读研,感受来说。
同济大学,百年名校,工科见长。学校的氛围肯定不同于我的本科母校,一个游走在一本线之间的河南二本。
自己也没有什么权利去黑自己的母校,毕竟是我做的选择,里面的生活也是我自己的选择,没什么好对过去的事进行抱怨。所以一下所说的仅仅是摆事实。
作为在上海的985,学校的硬件设施自然没的说。游泳馆,三个足球场,诺大的图书馆,大礼堂摆满药品仪器的实验室,四周林立的设计院,都是同济引以为傲的硬件资本,也是进入同济读书的学子的福利。这个在以前是前所未有的。
软件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人了,这里的学生大多出自全国各个城市的市区,很少农村的学生。所以整体的见识和环境和我的比较相似。不想华水,周围都是出自农村的孩子,虽然很想和他们融为一体,但确实做不到。同济的学生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严谨踏实的工科生形象,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类型的人也在涌出但都是那种有才并不奇葩。
还有就是感受最深的就是校友,百年的孕育,孵化了许多杰出的英才,而他们的成长之后并没有忘了回馈母校。所以同济各种的讲座,演说,是我形成人生观的重要基石。,我现在的人生观的摸索阶段,还是要从他们的走过的路上寻找经验。
读研的话,还是回到之前的一点。有了平台之后你的学习对象不仅仅是老师,还有高素质,高智商,高水平的同学。高投入的项目。高端的仪器。。。。高(编不下去了)
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学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留心处处学问。而在同济信息量更广,学问更多,以后的眼界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