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明星大侦探》中,谈到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杨蓉饰演的蓉门童,感情里总是胆小自卑,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也一路后退,直言“我不配”。
而她自卑的根源来自于童年的一段经历——小时候被收养的那段日子里,她被养父关在一间自建密道里,做一些奇怪的事情,那时“她”还很小,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长达2年的时间里,“她”一直被养父侵害着。
在讲述这段经历时,杨蓉几度哽咽,几乎说不出话来。
有网友认为她演技好,也有人认为她入戏太深,但实际上,她的眼泪是为自己而流,蓉门童经历的那些,她也曾经历过。
在曾经某个儿童性侵的社会新闻中,杨蓉在微博以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四岁的时候,女孩去妈妈工作的工厂,被一个叔叔带到家里玩,这位叔叔是爸爸妈妈的朋友,到了之后,叔叔要和女孩玩一个游戏,让小女孩躺在床上,分开双腿……
35年过去了,如今的杨蓉已经39岁了,这件事也早已成为没人提起的秘密,但她却从未忘掉,甚至那一天空气的味道、温度,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件事就像刺一样,藏在心底扎着她,看不见,又拔不掉。
出走半生,我还是那个受伤的孩子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几乎都藏着一些没治愈的伤:
有的人从小被父母抛弃,童年动荡不安,吃了太多的苦;
有的人遭受校园暴力,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中;
有的人遭遇过坏人的伤害,身体的或者精神的;
有的人从小见证父母间的暴力,以为爱就是带刺的;
还有的人从小被孤立,没体会过被温暖的感觉……
不同的经历和伤害,在我们心底形成不一样的反应机制,不管过去多少年,我们的外表如何变化,甚至不管记忆是否淡忘,它都不会消失。
因为那些称之为“阴影”的事情,与记忆无关,它早就写进了一个人的潜意识。
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在同学会上,一个女人不小心打翻了一盘百叶,她瞬间呆住了,低着头瑟瑟发抖,仿佛在等待着被训斥,把同学们吓坏了,以为她身体不舒服,说了一句“没事”后她跑到厕所痛哭了一顿。
因为她意识到了自己在“等”什么,她在等妈妈狠狠地骂她,她有太多这样的经历了,早就形成了一种身体记忆:
小时候她不小心摔了杯子,或者碰坏什么东西,妈妈一定会破口大骂,并且罚她不吃饭;
妈妈是个急脾气,最喜欢闯红灯,总带着她横冲直撞,车子来来往往她很害怕,但她一迟疑妈妈就会在背后狠狠给她几拳,嫌她没出息;
她很听话,从来不敢忤逆妈妈的意见,但不管做得多好,她都没有被夸过,只要不符合妈妈的心意,就一定会被痛骂一顿,甚至还要挨打……
小时候她以为长大就好了,长大后才发现,有些东西注定跟随自己一辈子。
长大后的她,害怕犯错,害怕过马路,害怕别人大声说话或吵闹。
她的生活也因此一团糟:身边的朋友不懂她为什么动不动就哭了,伴侣不懂为什么过马路不牵手她就大发脾气,同事也不明白为什么她能这么顺从领导的一切安排……
其实,正如伊贺列卡拉·修·蓝博士所说: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内在小孩”重播出来的记忆而已。
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它就是我们童年的自己。
童年的经历和记忆或许已经淡忘,但是那些伤害不会凭空消失,而是变成一个受伤的小孩藏在心底深处。
那些伤害和疼痛,就像心理上的风湿症,一遇到特殊的时机就会被触发,然后跑出来扰乱我们的生活,只要不被治愈,我们就会一直被迫不断重复,不断复习伤痛的味道。
看不见的伤,正在影响你的生活
英国心理治疗师罗西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中说: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有的人习惯讨好,只有满足他们的期待才能有被爱的感觉——《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只要有人愿意跟她在一起,哪怕打她骂她都可以,因为她内在的小孩从来没被爱过;
有的人攻击性强,明明想要好好说话,可话到了嘴边就都变成了讽刺挖苦——就像生活中那些“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们不是恶毒,可能只是内在那个小孩从来没被温柔对待过;
有的人亲密关系总是处理不好,只有逃避的时候能获得安全感——就像《三十而已》里面的陈屿,他对伴侣冷暴力,是因为他不敢掏出真心,童年父母偏心、动不动就揍他的经历,让他不敢再信任任何人……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者遭遇过创伤,长大后就总想着用不恰当的方式来补偿自己,通过外在的人和事,或者转移伤害,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在父母那里缺爱的人,很容易把这份对爱的需求,全部投射到伴侣身上;
在金钱方面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很容易陷入对金钱的追逐,寄希望于用物质补偿自己;
童年总是被打压被否定的人,长大后可能会太执着于别人的表扬、肯定,活得疲惫不堪……
可扎心的是,对于内在的伤,“外在的补偿和转移”通常治标不治本,短暂的起效过后,那些伤害和冲突还会重复出现,一次次拖着我们回到小孩的受伤模式里。
其实,解决内在问题的办法,从来都不在外面。
而是要回到内心深处,去看见、疗愈、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真正的疗愈,始于看见
电影《心灵捕手》中,威尔是个数学天才,他可以解出麻省理工教授都引以为傲的数学题,可是他却自甘堕落,过着最底层的生活。
这是因为他从小就被抛弃,经历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还被养父家暴、性侵过。
他心底一直住着那个害怕被抛弃,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小孩:
所以他愿意和底层的那些狐朋狗友厮混在一起,白天做清洁工,晚上喝酒、打架,因为他们一无所有,不会抛弃他;
所以面对心理医生,他满口脏话,充满不信任和攻击性,因为他觉得没人真正对他好,他害怕别人窥探他的内心;
所以他就算遇上心爱的女孩,还是选择离开,因为他从来都觉得没有人爱他,他不值得被爱,也难以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这是成年威尔的防御机制:每当他想要变好,摆脱幼时的阴影时,内在小孩就会跑出来提醒他:“他们看到真实的我后,又会抛弃我的。”
那最后,威尔是如何走向治愈的呢?
他被治愈,开始于他开始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
心理医生告诉他:你只是个孩子。
然后带他回到童年,威尔再次看到那个被养父伤害、颠沛流离的自己,医生告诉他,“那不是你的错,那不是你的错,那不是你的错……”
威尔嚎啕大哭,他跨过20年的迷失人生,拥抱了儿时那个满身伤痕的自己。
他终于明白,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抛弃的小男孩,现在的他可以拥有爱,也值得被爱。
我们如何真正治愈童年的伤害,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和解,摆脱自己当前无意识的失控人生呢?
治愈源于看见。首先,去看见内在的小孩,抱一抱他。
伤痛越大,我们越会与之斗争。内在小孩越是恐惧,我们越是会用防御机制来自我保护。
实际上,这只会使人越来越疲劳,起不到任何治愈的作用。
治愈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见那个受伤的小孩,他可能眼神里充满了惊慌,双手抱膝坐在一个角落里。没关系,看着他的眼睛,正视那个场景,找到那些熟悉的感觉,悲伤、不安、恐惧。
然后告诉他:我看到你了,别躲着了,我现在有能力保护你。
然后,学会表达伤痛和不满,找到自己被爱的证据。
《心灵捕手》中一句“那不是你的错”令多少人流泪,那是因为我们都不曾告诉自己,被伤害不是我的错,伤害我的人才错了。
坦然说出自己受过的伤害,写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写给自己,写给别人都可以。
把那些伤痛说出来,勇敢面对它们,也告诉自己一句,被伤害并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你很好,你也一直有人爱着。
想想生命中真正爱你的人,利用爱与接纳,重塑自我认知。
就像《奇葩说》辩手傅首尔说的:好的伴侣,治愈原生家庭。
这世上总有一个人,或亲人或爱人或朋友,能看到你的脆弱,拥抱你的无助,因为你值得被爱。
最后,给你的内在小孩,找一个安稳的家。
《都挺好》大结局中,苏明玉回到童年的家,看到了一个场景:小苏明玉哭着跟妈妈说二哥欺负我,妈妈一把抱起她说,别哭了别哭了,不然,咱们找他算账去。
有网友认为这是强行洗白,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疗愈方式,就是回到过去,给不安的自己找一个家。
我们都有理想的父母,自然也有理想的童年生活,虽然我们不可能穿梭时空回到过去。可是,我们能让内在的小孩回去,让颠沛流离的他们回到温暖的港湾。
当你看见自己的疼痛,不再抵触它的存在,也就学会了与童年阴影和平共处。
阴影不会自己消失,但是只要心中有阳光,用爱与温暖疗愈自己,阴影也就没有那么刺眼。
参考资料:
1] <知乎>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乌卡乌卡阿啾啾的回答
[2] 《回家吧,受伤的内在小孩》约翰·布雷萧
[3] 《突围原生家庭:如何在过去的伤痛中重建自我》斯蒂芬妮.斯蒂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