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之后,在适当的时候复习实践它,不也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不也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你,你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孔子对学习的态度绝不仅仅是学客观的知识,而是修德行。比如学习第一的颜回,孔子夸赞“不迁怒,不贰过”,而不是赞他书背的好,算数算的准确。
学习的内容,在他的时代是五经和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礼仪、音乐、射箭、开车、写文、算数。基本囊括了诗歌、音乐、历史、哲学、生活技能等各方面。
学习的目的是服务百姓,古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的初衷是服务百姓。
学习到一定程度,有了心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沟通分享,就会快乐。再到一定程度,取得一些成就,然而这时候别人还不知道你,毕竟古代社交媒体也不发达,人都是通过交往来互相了解的,别人不知道你你也不生气。因为儒家认为人是应该修自身的,我们是直接无法改变他人的,你的修为到了一定境界,自然别人就会知道。
论语开篇就讲到了情绪,可见儒家是不反对情绪的,它认为情绪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讲究的是一种情绪的管理,让情绪“发而皆中节”。
正所谓温和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