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着读书私享会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机会,开始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原来也读过。只不过那时还刚开启正式的阅读,之前没有多少阅读经验,加上书本内容比较晦涩,所以,即使每个词、句都认识,读完后也并未有多深的体会。收获仅限于了解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却没有改变我读书习惯。
现在第二次读,体会却大有不同。虽然内容与方法还是一样,但鉴于自身所读书籍的增多以及阅读经验的丰富,对作者所表达思想与观点,更能心领神会,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
目前,已读到第五章,前面几章讲述的内容主要是:
1、要主动地阅读 ,阅读越主动,效果就越好。一个读者阅读得更主动,他在阅读世界里的探索能力就越强。
2、要带着目标阅读,或为追求娱乐消遣而读,或为获得资讯而读或为求得理解而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有我们的头脑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的体会,才算是真正的阅读,也才能提升自我。
那么,要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就要阅读超越自身现有理解水平的读物,这样才能向更“高杆”的人学习。
3、做一个自我发现型的学习者,阅读时主动思考、记忆、联想。
4、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1)基础阅读,即初级阅读,只要能识字便会阅读,通常是小学生所进行的阅读方式。在这一阅读层次,主要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比如,猫坐在帽子上。小学生只要读懂句子的表面意思即可,不需要理解背后的意义。
2)检视阅读。检视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如书中所说,是“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糟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
检视阅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二粗浅的阅读。乍一看,以为粗读就是粗浅的阅读,其实不然,在操作层面并不相同。
首先,来看第一方面,略读(大概10分钟)。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a.拿到书后,先看书名封面、作者简介,序言、后记等;
b.再研究目录,去了解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找出与主题相关的重点章节;
c.检阅索引;
d.读书衣,出版者介绍;
e.挑选与主题相关的章节进行阅读;
f.随意翻书本,读上几段或几页,以了解作者的大致思想与语言风格。
其次,检视阅读的第二个方面——粗浅的阅读(大概20分钟),重点是了解全书的主要观点与意图,无需去研究细节。
具体的做法是:将书从头到尾粗浅地读一遍,讲究速度,可以不求甚解,可以称之为速读。
这个层次的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框架是什么?包含哪些部分?是什么类型的书?
作检视阅读时,有两个注意事项:运用正确的阅读速度,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甚至有的地方可以直接跳过,而不是用一种速度从头读到尾。
另外为了防止逗留和倒退,可以借助手指指读,以更快速更专注。
5、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每一个想在阅读世界中提升的读者,都应该是有自我要求的读者,那么,读书时就不能走马观花地一看而过,而是要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
1)这本书整体上到底在谈些什么?(主题及框架)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作者的观点)
3)你认为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令你印象最深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作者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你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技能)
6、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作笔记。
阅读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既通过读书输入书本的知识、作者的思想,又要有所输出,表达自己基于此的想法与见解。
俗话说,不着笔墨不读书。读书作笔记既是一种自我要求,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三种作笔记的方法:
结构笔记:记录全书的架构,而不是细节内容。可以在检视阅读的阶段,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体现。
概念笔记:记录的是作者的主要观点,通常在分析阅读的时候作出。
辩证笔记:记录同一个主题,不同书籍的作者的不同观点。这是主是进行主题阅读时所作的笔记。
读书就好比滑雪,是一个照着规则、刻意练习的过程。我们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就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练习的心态》一书中说,人生就是一个永无止境地优化各种行为的练习过程。
不论在什么行业领域,要想获得技能或提高水平,都需要遵循一系列普遍的原则,这种通用的方法叫做“刻意练习”。
想要做一个优秀专业的读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将阅读当作一项技能,去分解成单个行为和步骤,然后将每一个步骤都训练得得心应手,当所有的动作都能自然地做出来,我们就养成做这件事的习惯了。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其实难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探索与发现其基本规律和方法。
如果能跨越这道坎,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找到心中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