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整本书都是按照对话形式展开的,是一个哲人和一个不满于现状,不接纳自己的青年之间的一场对话。而这场对话是围绕阿德勒心理学展开的,里面很多点都很犀利,但仔细思考后又会发现是这样的,如果能把这些点运用到自己生活中,能看开很多问题,能获得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
初识阿德勒是源于《正面管教》,这次读这本书也让我想到正管里很多观点的出处。当时在课堂上总听到导师贝妈提到“向内看”这个词,对于当时的我这个词还是很新鲜的,自然也不能理解其意,现在想想,这个课程似乎已经为我的自我成长,为我的向内求埋下一颗小种子。接下面来是对这本书的复盘,不断对自己复盘人生才能有翻盘的机会(子木的话)
01.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常用心理创伤,原生家庭,内在小孩等等词语来给现在的自己找借口,似乎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错,都是别人的,其实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因为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
02.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03.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04.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利之争。(在家庭中和老公,孩子的关系更是如此,为此正管里讲到孩子错误行为目的背后有一个原因就是和父母的权利之争)。
05.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06.将别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分离开,不干涉他人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即使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07.所有的人际关系应该看做“横向关系”,即平等关系,放弃表扬批评,使用鼓励。
08.自我接纳,接受不能改变的,接受现实,拿出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如何做到自我接纳?接受真实的自我——才能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同时,因为体会到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09.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以前的我真的是这么的不幸,现在我已经走在幸福的大道上了)
10.关于“优越性追求”,大多数孩子在最初阶段都是希望特别优秀,具体说就是,听从父母教导,行为中规中矩并竭尽全力去学习,运动和掌握技能,他们想要通过这样来获得父母认可。但是,这个愿望无法实现时,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时,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为什么?无论是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存在”(最近碰到一个这样小朋友,特别有感触,做为父母一定要降低对孩子高要求高期待)
11.在我们看来,总是希望孩子过“线”一样的人生,上好学校,进好企业,拥有稳定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的连续起舞的刹那,跳着跳着就会跳出不同结果,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度过这一刹那,即活在当下。(想到自己看的上一本书,臣服于当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近一直在追求自我的成长,买了N本,也没有刻意去挑,结果一切已被宇宙妈妈安排好了,我只要跟着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