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永澄:优化解释系统的3条策略-04》有感
第一部分
阅读:《永澄:优化解释系统的3条策略-04》
日更时间:2018-01-22
用时 120分钟。
感受
1、今天的文章给我的感受怎么样?
我感觉本文用了降维打击和白箱视角结合的方式展开,先总的告诉我们世界只有相对真实,要突破认知,要打破僵固式信念,不断接近相对真实的世界;之后给出突破认知的原理是要打开系统,拥抱不确定性;接着分开说明突破认知的5个工具,最后总结:形成一个"少"而"精"的点,持续优化自己的解释系统,才是关键!
不断降维:
①逻辑三洽,让三观保持开放;
②可证伪性让我们对假设表示怀疑;明白假设有边界
③格栅化怀疑让我们不仅怀疑假设,还怀疑各种细节;
更新信念:
①反共识:让我们放弃第一想法,跟随高手提高效率,
②我错了:让我们保存开放的信念,先认定自己错了,帮助接受不同的观点,信念。明白我错了,也就是自己的成长时刻到了。
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新的信念,认知出现时,是用“原来的”解释系统”去解释?而不是用新的解释系统(新的信念和认知) 去解释原来发生的事情,或解释解释系统,没有出现悖论,覆盖住原来的解释?
问题变成如何理解“原来的”“解释系统”这两个词?
那主要如何理解“原来的”,
(1)如果是原来的解释系统=是原来的系统框架和假设,系统1和系统2(白箱),那就是可以解释解释框架,更新感觉和觉察,覆盖原来的假设;
(2)如果说原来的解释系统=解释系统(黑箱),用新的信念和认知,更新原解释系统,只是验证假设?
第二部分 文章拆解 及 摘录精华
(一)承上启下
前文
优化解释系统的策略共有3条:
- 从原理入手,要求:记忆解释框架、提高对场景的觉察、持续对常模和假设进行反思。(白箱)
- 从系统入手,把整个人作为系统过程的一部分,让输入端更加丰富、优化"想&做"的系统、强调系统的输出。(黑箱)
- 掌握批判性思维,充分利用逻辑三洽、可证伪性、格栅化怀疑、反共识、我错了等工具来优化。
第三条建议,提出了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论证逻辑是这样的:
论证我们无法达到绝对真实,因为受感官和思维的影响,我们会被束缚在自己的感觉、知觉能力之中,所以,我们要认知事物(解释)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如果不能持续破除掉自己对自己的限制,不能持续打破感官和思维的束缚,解释就无法真正得到优化,这就是第三篇文章中论证的内容。
希望让自己更能接近相对真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找到了五个工具,来帮助自己打破某一个阶段的束缚,进入下个更大的空间,即便它是被束缚的,我还是让这个过程持续就好了。
(二)知道原理前、后 如何拓展认知的问题?
1.认知方法的三个关键概念:
(1)一是 真理符合论,说明了我们认为感觉和事实相符就是真理,这是比较初级的认知方法;
(2)二是 真理连贯论,说明了我们认为和所在群体的信念一致了就是真理,这个看上去是比较高级的认知方式,尤其是你处于高级的群体的时候;
(3)三是 思维遮蔽性,正是因为高级的真理连贯论也会让自己无法接近真实,所以,这就是思维遮蔽性,整个逻辑和我前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一致的。
升维后用白箱视角,看深层的结构是:
系统稳定状态就是系统死亡的那天,如果感性和理性是系统,系统必死的基本原理是因为熵增,那么,怎么解决熵增的问题呢?
【什么是系统必死的基本原理?熵增是什么?】
2. 怎么解决熵增的问题 原理和三个推论
(1)让系统从静态、封闭进入到动态、开放,充分拥抱不确定性,在原则上生活,用时间去对抗波动,用高概率正确谋求巨额收益。
(2)有了这个原理之后,你就会形成几个推论:
①不要稳定,一定要破除稳定状态,让自己进入不确定性;
②一定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持续否定自我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发展;
③用更高维的规律增加系统的反脆弱性。
3.用新的原理来处理认知问题
当知道原理和推论后,再回到感觉和思维对自己认知发展的遮蔽上来看,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
人生观的来源:让自己的感性和理性同时进入不确定性,不要随意相信自洽,不断用更高阶的方式去校验它,越是没有绝对真实,越是要相对真实。
(三)突破认知的5个工具
五种突破认知的工具,他们分别是:逻辑三洽、可证伪性、格栅化怀疑、反共识、我错了。
1.逻辑三洽
王东岳老师的总结,三洽分别是自洽、他洽和续洽。
前提假设:如果没有绝对真实,但是可以追求相对真实,只要在某一个划定的范围内,"洽"还是可以出现的。
(1)自洽:自己可以解释,在自己的逻辑体系内是不矛盾的、是没有悖论的
(2)他洽:是自己的解释和他人的解释并不矛盾,彼此之间是可以吻合的,也可以说自己的解释可以覆盖的住对方的解释,之间没有悖论
(3)续洽:全新出现的信念、认知,可以用原来的解释系统去解释,不会出现悖论,就是续(继续出现)洽。
【问题:为什么新的信念,认知出现时,是用“原来的解释系统”去解释?而不是用新的解释系统(新的信念和认知) 去解释原来发生的事情,或解释解释系统,没有出现悖论,覆盖住原来的解释?
- 问题变成如何理解“原来的解释系统”这几个词?
那主要如何理解“原来的”,“解释系统”
(1)如果是原来的解释系统=是原来的系统框架和假设,系统1和系统2(白箱),那就是可以解释解释框架,更新感觉和觉察,覆盖原来的假设;
(2)如果说原来的解释系统=解释系统(黑箱),用新的信念和认知,更新原解释系统,只是验证假设?】
触发器:只要有悖论,一定是自己的解释系统有问题
推导:只要情绪上有波动,一定是发生问题了。如果有问题,一定是自己的问题。
方法:你只需要去解释各种事情,并且持续跳到觉察的视角,去判断自己的逻辑过程是否有悖论,如果有悖论,一定是自己的认知系统有问题,要抓紧时间去更新解释系统。然后就开始自己学习、请教、实践并优化解释系统了。
2.可证伪性
前文提到了科学家思维和律师思维,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于假设的态度。除了这两种思维方式,还有一种就是不知道还有假设一说。
高手都是允许不同的观点同时存在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假设的存在。
既然没有绝对真实,那么,整个世界都仅仅是假设。既然是假设,就至少明白一件事,假设有可能是错的!这就是科学态度,科学就是先大胆假设,再小心求证,对于假设,真正的科学主义者是绝不会捍卫的,他们捍卫的是可证伪性。
我们的假设基本上处于两种状态:假设粗糙、假设错误,每个人都这样,无一例外。
3.格栅化怀疑
(1)既然,一切都是假设之后的行为结果,那么,对于我们行为的出发点(决策、解释)--假设而言,都是可以被怀疑的。那么,怀疑的方式,不仅仅要怀疑整个假设的整体,而是要去分析细节,是不是某个细节出了问题导致整个系统出了bug,毕竟,如果在关键细节上出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紊乱。所以,我们需要怀疑,更需要针对细节的怀疑。栅格化/格栅化是一个很好用的方式。
(2)“栅格化/格栅化”两词可混用
①在长时工作记忆系统的时候讲过有利于调取的三种方式:组块化、图像化、栅格化。
从记忆来看,组块化是为了压缩信息、图像化是为了展示关键节点,格栅是为了让信息完备。
②“格栅化”这个词被大家所知主要来自两个场合:
一个是把矢量转为点阵像素,专业名词叫格栅,我们以前做PS的时候经常永达;
一个来自于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式--《格栅理论:查理芒格的智慧》,这个理论名字,就是格栅啊。
栅的方式通常都是要借助外部工具,比如说清单,对于假设的怀疑,也是需要有格栅来进行完备性、细节性怀疑的。一个决策是否正确,你可以调用通用决策原则、专用的决策原则、高手判断、短期和长期价值校验等等。这些你总不能都记在脑子里,就需要一个清单去整理。
4.反共识
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什么是平庸呢?
只要是大家都这么思考的,这个事情基本上是没有超额利益的
(1)放弃第一想法
我必须要想办法和众人不同。很简单的方法:我就是众人,我的第一想法通常也是众人的第一想法,放弃第一想法就是反共识。另外,我们通常没有勇气反共识。
没有勇气的原因是:不相信"没有绝对真实"只有假设,如果你相信了之后假设,那么,假设只能在某一个特定范围内成立,也就必然没有全范围的真理了。所以,这就给自己力量,让自己敢于尝试不走寻常路。
(2)跟随高手
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积累,那么,跟随高手就是一个反共识的好方法,先跟住高手,学习高手怎么思考和判断的,要比自己随意反共识来的效果更好。
5.我错了
当你发现自己蠢爆的时候,就是成长到来的时候。
只有先认定自己是错的才更能接受之后的不同意见,不同意见出现,如果你还能他洽那说明自己维度高,如果无法他洽,成长的机会就来了!所以,错错更健康。
李善友老师的课程和书籍,他总是在最后提到一句话:"上述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一切自洽都是有边界的"一件事情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在一个边界之中,如果超出边界,是否成立就两说了。
(七)总结
五个工具的原理--系统封闭会导致熵增,开放系统拥抱不确定性才是重要!可是,这种转化并不容易,所以,我给了五个工具,这些工具就是围绕着僵固式信念给出的,有的是信念、有的是方法、有的是工具。
读懂文章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形成一个"少"而"精"的点,保持一定的节奏每天做下去,不断去优化自己的解释系统,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