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编辑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以及书名的时候,再加上有斯蒂芬·金的大力推荐,可以说我还以为本书和斯蒂芬·金的作品一样都是充斥着那种恐惧元素的小说。在本书的正文之前的推荐语里得知本书描写的罗尼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地名,可以说这与斯蒂芬的很多作品的描写相似,例如《它》里面的德里小镇,可以说围绕着德里小镇展开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恐怖元素让读者读完不亚于经历了一场恐怖冒险之旅。但是《罗尼》却不是这样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正文的文字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的对话等都突出了一种阴郁低沉的意境在里面,咋看下去确实有着恐怖的氛围,但是实质上却没有特别血腥的情节出现。
那么本文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呢?可以说这是至始至终一直缠绕在我心间的一个疑问。在本书的正文开始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这样的文字来介绍罗尼:“罗尼位于怀尔和卢内之间,名不见经传,是个很神秘的地方...罗尼终日不见阳光,表明看来很普通,实则危机重重...”,可以说这样的描写已经相当明显的传递出了罗尼这个比较阴沉的地方,但是故事的第一人称“我”的家庭和郊区的牧师每年的复活节时期都要专程到罗尼去呆上一周,不是去渡假(这里也明显不是什么度假胜地),而是去忏悔和祈祷的,可以说可供忏悔和祈祷的教堂是到处都是,为什么‘我们’全家非要去罗尼这个本来就不祥的地方去忏悔和祈祷呢?这是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为我们埋下了一个伏笔。
而随着正文展开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全家之所以要每年特意跑到罗尼去忏悔的原因是为了家里的哑巴少年汉尼能够重新开口说话,可以说‘我’的父母不是想着去四处求医,不是想着听从汉尼自己的医院,反而一味地想牧师求助,向上帝祈祷,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逃避行为。
每年一次的罗尼之旅在随着教区牧师弗雷德神父在偶然的一次纠正我们在对酒鬼比利的刊发后,性情大变,对于一年一度从伦敦到罗尼的‘朝圣之旅’也就避而不谈,我们全家在随后的纪念也就再也没有去罗尼朝拜,但是这一情形随着弗雷德神父的去世,新神父伯纳德·麦吉尔神父的到来有了改变,我们全家跟随麦吉尔神父重新踏上了前往罗尼的朝圣之旅。
而就在这一次的朝圣之旅中,从‘我’的视角将在罗尼哲理发生的所有事情一一进行了描述,可以说大人们的种种行为配合着罗尼的特有阴郁氛围先得更加的怪诞,里面的每个人虽然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名义上都抱着对汉尼好的出发点,但是最后所作出的行为却是一种伤害。这一切为什么在这一次的行程中就表现的特别突出,而且被放大。在这之前没有发生过吗?为什么事后我的父母对于信任神父的做法不太苟同,是因为新任神父在朝圣这个过程做的不合理吗?
所有的这些疑问可以说已经将股市的焦点集中到了信仰上面,恐怖氛围走向了对人内心的一个拷问。‘我’的父母之所以反对麦吉尔神父的做法(理性思维模式),推崇最初的弗雷德神父的做法,可以说还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单从这一点出发加上本书的黑暗笔法,体现了人性的多面复杂。
这本书从深层次来说其实不是一本恐怖小说,而是一本探寻人内心的现实主义小说。想要读懂这本书,想要比较系统的理解作者的意图,本书可不湿只读一遍就能够完全理解的。对于这种荒诞+现实主义的写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细细品读一下,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建议还是另选比较轻松的书籍进行阅读,因为本书阅读之后给我们会带来更多关于人性的思考,是比较沉重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