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快意人生时,“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孤高自诩时,“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超然豁达时,“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东坡先生就在我们的身边,深夜馋嘴时,总会想起东坡肉,东坡肘子;中秋时,也会听到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就连刷短视频,也会刷到东坡先生夜袭张怀民和苏辙捞哥哥的梗,东坡先生似乎无处不在,没有具体的形象,却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来听听苏轼的故事。(文案来源于网络苟十三)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在后世的小说传记里写道,昔东坡深,一夕眉山草木尽死。
苏轼和韩愈都是摩羯座,隋唐时期,人们就有了十二星座完整概念。我国出土的北宋文物《陀罗尼经被》就有天秤,双鱼和射手的图案。
苏轼的父亲苏洵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就喜欢四处旅游,苏洵是家中的老幺,有两个哥哥都中了进士,再后来他娶了家中富足的妻子程氏,到二十七岁,苏洵应乡试举人失败后开始发奋读书,苏轼出生的当年,自己父亲才发奋读书。
苏洵给儿子苏轼中“轼”意思是车前的扶手,是希望它默默无闻,扶危救困,苏轼后来做到了扶危救困,但是没有做到默默无闻。
苏洵读书发奋很晚,而且科举失败三次,最后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苏轼和苏辙身上,所以苏洵27到36岁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闭关读书
嘉佑元年,父子三人从西蜀进京参加科举,一年以后,那场空前绝后的科举开始,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大诗人梅尧臣,参加考试的位列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还有横渠四句的张载,理学大家程颢,堪称科举龙虎斗。两个儿子同榜进士及第,苏洵没有中进士,苏轼也只是策论第二。三苏是韩愈的铁粉,欧阳修当时试图推行韩愈的古风运动,因此格外喜欢三苏的风格。欧阳修在京城不遗余力的宣传苏家父子,尤其是苏轼。
苏轼和苏辙在为母守孝三年后再次回到京城,又参加了制科考试,是优中选优,受到宋仁宗的强烈推崇,说又为大宋淘到了两位宰相。
制科考试之后,苏轼任凤翔府任签判,相当于现在陕西宝鸡市常务副市长,当时苏轼24岁,当然这次赴任是苏辙和苏轼的第一次分别。苏辙送了弟弟几百里,苏轼也有些伤感,特别是路过五年前赴京路上与父亲和弟弟留宿的渑池,这才刚开始分别,又开始思念弟弟了,于是苏轼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雪泥鸿爪的由来。
苏轼在凤翔府干了四年的地方官,又回到京城任签判登闻鼓院,登闻鼓院类似于现在的信访办,但不久后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一年后父亲苏洵又去世,苏轼和苏辙回到老家守丧三年。
熙宁二年,等到苏轼重返京城时,如疾风骤雨般的王安石变法开始,北宋外强中干,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国库空虚,改革这件事情,范仲淹已经试过了,却失败了,而王安石变法比范仲淹还要彻底,他的目的是好的,大宋要富国强兵,但王安石操之过急了,尤其是青苗法,遭到了欧阳修,韩琦等众臣的反对,还有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抵制,苏轼和苏辙也先后反对变法,苏轼的文章强,说话流利,王安石为了扫清阻碍,不断地将反对的官员贬出京城,又阻止宋神宗重用苏轼,但是苏轼就像是弹簧,你越弹压他,他就越来劲,正反手两篇万字谏言书,直指变法弊端,改革派急了并且他们占据上风,苏轼后来被迫请求外放,任杭州通盘。
杭州自古就是繁华富庶,风景宜人的好地方,江南美景最容易出诗句,苏大先生到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