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小宁
(一)我为什么写?
儿时,总喜欢枕在爷爷腿边听他讲历史上的那些事儿。成年之后,我离家几百公里求学,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很多次不由想起爷爷的神态,想起他讲的项羽。于是,我心血来潮的跑去汉唐书店,买了一套司马迁的《史记》,兴匆匆的翻开《项羽本纪》读了起来。
当时的我,对历史有种独特的偏爱,可能是在爷爷身边长期耳濡目染的结果。爷爷讲楚汉争霸之时,总是特别赞赏项羽的为人,对刘邦却没什么好感。可能印了那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在我印象中项羽是一个英雄。
太史公的《史记》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鲁迅先生曾赞到:“史家之绝唱。”鲁迅先生本身文学造诣和审美鉴赏能力很高,所以我比较认同他的评价。通读《史记》之后,我脑中思绪万千,开始对历史生出了敬畏之情。我渐渐的开始谨慎起来,小心翼翼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是读历史的原则更是对历史的尊重。项羽在我儿时,就有了深刻的记忆,忍不住的就谈起了他。
(二)“我”要到哪里去?
乌江亭边,寒风瑟瑟,一人一骑疾驰而来。至江边,项羽下马。亭长老翁撑船以待,跟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有千里,众数有十万人,项王速上船,以期待卷土重来。”项羽仰天长笑,摇摇头,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要渡河,江东八千子弟兵随我渡江向征战,如今无人还,我已无脸面对江东父老。”于是将宝马赠予亭长,持短兵与汉军迎战厮杀。
激战良久,斩杀汉军数百人,项羽身受十几处伤。此时,看到故人王翳,说:“我听说汉王要千金万户侯要我头颅,你是故人就送你了,拔剑自刎。之后汉军争夺项羽之身,相互残杀数十人,最后,分五人各得一体。此五人,皆封侯。
每当读到这段,都百感交集,一来佩服项羽之为人,不愿东渡乌江,连累江东父老。二来斩杀汉军数百人而不落下风,不愧为楚汉豪杰。三来,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拔剑自刎,勇果敢当。四来,这或许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无脸面对江东父老,面子比天大,以死铭愧。
历史总是这样,有很多人站在累累白骨上建功立业,如得项羽身体的五人般。但历史独具魅力之处在于不以成败论英雄。怎奈现实是“成者王侯败者寇。”
在安徽乌江镇凤凰山上,有一座祠,埋着项羽的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也许是亭长也许是王翳也许汉王或者别人,都已在历史中尘封。
(三)“我”从哪里来?
项羽,也叫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气大的可以扛鼎。项燕之孙,可能他爷爷称他为“籍儿”或“羽儿”吧。楚国贵族后裔,项燕被秦国大将王翦所围而自杀。
对于项燕是否自杀还是被王翦所杀,史学记载各不同。我不想去细究,宁愿相信自杀是项家的归宿。虽然读历史要严谨求实,但我对项羽怀有特别的情绪,所以,就借鉴郑板桥传世名言:“难得糊涂。”
项氏世世为楚将,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封为项姓。项家为楚国贵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地位备受尊崇,项家心念楚国之恩。在春秋战国时期,家与国分的不是很开,家的延伸即为国,不存在私家的念头,所以,在项燕心中,楚国就是全部,临死前呼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羽心中对项燕必是崇拜的。深受成长氛围熏陶,在项羽心中,楚国即全部。这就是为什么,项羽在入主咸阳之后,还回楚地安稳做个西楚霸王。我们不能说他是胸无大志或目光短浅,在他心中楚地就是家,一个给他安全感和荣誉感的地方。虽然他勇猛无敌,但他内心确实脆弱的。从小背井离乡,四处躲藏,心底或多或少有些缺乏安全感。只有回到他的家乡才能让他稍安其心,才能证明完成项燕的遗愿。
项羽少时,说过两句话,一是“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二是见始皇帝游会稽说;“彼可取而代也。”后世很多人,对这两句话,津津乐道。经常拿刘邦与项羽说的话做对比,以证明项羽无城府无谋略。我不敢苟同。项羽当时身上是背负国仇家恨的,对秦恨之入骨,取而代之实乃境遇所致。刘邦,一泗水亭长,看始皇帝车架华丽雄伟,多为羡慕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
历史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未知性,分析历史需站在当时背景及当时人物之环境。即使站在历史人物背景之下,也无法完全揣测其心理。可能项羽当时只是稚子直言,太过较真反而失风度。事实当时项羽年少,而刘邦已近而立之年,长期在市井挣扎经历了人情世故。具体年龄我没有考究,只是凭记忆推个大概。
陈涉、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群雄,一呼百应,对抗秦王朝。项羽季父项梁顺天下大势起义。
(四)“我”是谁?
项羽短短一生,做为一名将帅,几乎没有败战。我不想历数他卓越的战绩,做一个搬运工。只想跟随我的思绪,情到深处便多写几笔。
项梁是项羽之季父。何为季父?就是小叔叔,陕西话来讲就是“小爸。”古代兄弟之间排行以伯仲叔季依次递减。项羽年少时随项梁漂泊在外,四处隐匿,两人相依为命,感情颇深。季父膝下无子,对项羽寄予厚望,深知其侄,必成大器,所以对其厚爱有加。
项梁之死,对于项羽是一个转折点。项梁在世时,项羽虽然傲慢跋扈,但深知大义。与钟离昧、季布相交,备受钦佩。定陶之役,破秦军,斩李由,声望兴起。项梁兵败被杀之后,项羽痛失亲人,对秦军国仇家恨更增一分,更对楚怀王、宋玉等无能之辈深恶痛绝。他开始变得残暴而有些幼稚起来,斩杀了宋玉。怀王本无能懦弱之流,见势疲软。诸侯各国也都收到震慑。我说此时项羽,变得幼稚起来,其实是在于他被仇恨冲了头脑,开始有了放弃怀王之心。在那个时代,出师有名,君臣有别。项家为楚国之臣,不能弃楚自立。有时候,我在想,其实换做我们又如何,谁能在亲人离开,不放声痛哭宛如一孩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讲的就是,项羽以少胜多,击溃章邯几十万大军,史称为“巨鹿之战”。项羽凭借个人之英勇,带领江东子弟兵,以一当十,破釜沉舟,以绝后路,大破秦军。各诸侯国作壁上观,见项羽大胜,都跪着前来,不敢直视。此时的项羽一时无二。每当读到这场战役,心中都不由得动荡。正所谓,生为人杰,死亦鬼雄。
现在来谈谈被后世诟病的两件事,坑杀秦降军二十万和火烧阿房宫。我不想细究原因,比如当时说是降兵暗自谋划之类的。我想从项羽角度考虑,他应该背这历史骂名,但却不能全归于他,或许应该埋怨那个时代。
章邯是杀死项燕的元凶,但他已降,在秦颇有威望。这在后来,分封之时,派章邯。司马欣等秦将守秦土就可见,秦人治秦。在项羽心中,国就是齐、楚、燕、赵等,他没有天下的概念。在乌江自刎之时,他还是把江东父老看成自己的民。可见项羽一直觉得他是楚国之君,不想做天下之王,才封了自己一个“西楚霸王”的称号。凡事总离不开一个楚字,这种思想在心中已根深蒂固。另外,项羽孩子气很重,复仇观念很深。由此不难理解他坑杀秦军和火烧阿房宫的行为了?还有就是,那个时代对于人命看的很轻,白起和始皇帝不也坑杀了那么多诸侯军吗?在项羽心中,这已司空见惯。“锦衣夜行”的典故,不也正印证了项羽心中家国的局限了吗?分封诸侯,项羽也基本做到了,论功行赏,没有对诸侯作壁上观而有报复?
(五)“我”为什么活着?
垓下,项家军,兵少食尽,四面楚歌。在军帐之中,与虞姬饮,一曲舞尽,拔剑自刎。
项王吟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在后世之人杜撰中,越发的可歌可泣。影视剧总偏爱这种充满炙热的爱,霸王与虞姬生死相随。套用陈凯歌《霸王别姬》里的一句台词:不行!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有种传说,虞姬看到项羽死后,拔剑自刎,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时间。
项羽为什么活着?为了国仇家恨,坑杀秦军,火烧阿房宫,杀子婴,灭秦朝。为了复楚,分封各诸侯,做西楚霸王。都已完成使命。为什么死?为了虞姬,为了乌骓,为了江东父老,唯有一死。
项羽率轻骑突围后,只剩二十八骑,呼道:天要亡我!遂一人一骑奔去,停在乌江。
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个不成熟的英雄。正因为是“不成熟”才真实而有魅力。往往太过完美的历史,总会有修饰的痕迹。
希望留下足迹,一起讨论,有时候交流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