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空,怎么能发展兴趣?2017年1月14日逝去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学贯中西,历经多个朝代,对中国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
兴趣是自然产生的,
不是勉强的
我不断思考的习惯和所受的学校教育是有关系的。那时的老师非常提倡兴趣,强调没有兴趣,什么东西都学不好。
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那是一所帝国主义办的教会学校,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以培养兴趣。
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跟我们讲每天应该怎么看报。
他说读报是有方法的,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
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和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那时老师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但兴趣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勉强的。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生长的士壤。
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只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游艺课包括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很轻松。我们那时没有任何家庭辅导,因而我们学得很轻松,也很快乐。
兴趣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压力,却有很多空闲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产生了。
上学时,我就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籍。那时有些管理制度还是可以借鉴的:我们从中学开始一定要住校学习,从礼拜一到礼拜六,学校绝对不允许学生出去。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读书、学习,接受教师的教育。
我觉得那时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学生有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现在的教育给家庭和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
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
小学、中学不能学得太多,要给孩子们时间玩。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吴山秀先生,他为了开阔我们的视野,不断给我们灌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经常请名人来校讲演。
他是一个语文老师,那时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话文,介绍好的白话文章给我们看,那时中学、小学有许多很优秀的老师,我的老师让我们平时觉得很轻松。
我想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不是压力越大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反而不会好。
孩子不管不行,
但不能管太多
教育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我的曾外孙6岁从美国回来,在看英文的福尔摩斯。他们不评什么“三好学生”,认为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老师并不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家后没有作业。读书都是自动的,不是强迫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很不一样。
我在中学时,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平时则没有。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处分学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在北大百年校庆时,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们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理科学生欣赏文科;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这同我们提倡的全面发展相近。
比较前苏联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前苏联是培养专家,出来就是很好的工程师;美国不去培养高级工程师,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现在,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应该是清楚的。
通识教育要培养
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什么叫通识教育呢?我的看法是,它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要培养基础知识。
基础要培养得好,主要工作做在中学阶段,因此中学是最重要的。如果基础培养不好,以后的教育就困难了。
现在好多大学生忙得要死,为什么呢?他们进了大学还要读英文背单词。可是我们那时候,中学时代就能很好地应用英文了,中学毕业出来就可以达到ABE(Adult Basic Education,成人基础教育)水平了。
到了大学,学生就可以运用基础知识来获取更高层次的纯知识。因为基础知识,特别是语言知识,不是纯知识,而是工具知识,是获取知识的知识,是一种工具。即使懂得几种语言,也还是没有知识。
通识教育对我的好处,就是在学校里面选的课程比较广,同时学到了怎样自修的方法,有这两点要改行就不大困难了。
通识教育的第二个内容是,学习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个时候圣约翰大学有一本小册子,专门给来访客人参考的,里面就讲本校的宗旨是“培养良好品德”。
现在有人说要“培养高尚人格”,“高尚人格”的讲法就太高了吧。在我们那个时代,大学毕业生都不是专家,只不过是受过一些基本训练的普通人,专家要在大学毕业以后再培养。
我在圣约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我想,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怎么自学。学问是要自己学的,老师只不过指示道路给学生。
人才的产生,还得靠兴趣
中学阶段应该给学生兴趣培养提供机会,你给他灌输东西,脑子装得满满的,他就没有自己的空间和兴趣去学东西了。
沈从文早年很穷,没有老师指导,小学都没有毕业,他的学问是自学来的。他自己说是“乡巴佬进京”,谁理他?他写的小说像法国小说,但他不懂外文,他是自己看翻译小说学会的,这完全凭兴趣。
有人看小说,看到半夜还不休息,是因为有兴趣。
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其中国文是基础,最重要;英文也是基础,要拿起来就能写。中文学好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很多人喜欢看小说,通过大量阅读就学好了。
我比较了三所大学课程,中国今天有名大学的课程主要来自欧美,3/4是外国的,物理、数学、化学是外国的,是国际现代文化,1/4是国内的,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缩小,国际现代文化在扩大。
我们现在处于双文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既有国际现代文化,又有本国传统文化。一个人也一样,可以容纳两种文化,并不矛盾。我既能听昆曲,又能听现代音乐,因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