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老师可以说是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数学教学的执着,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感悟,她的教学魅力,在整个数学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吴老师的书,和大家分享几点感受:
吴老师的书分了10个篇章,分别是:
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经验对接的主题课堂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机制敏锐的灵动课堂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真诚交流的对话课堂
着眼未来的发展课堂
由这几个篇章的主题能看出来吴老师的课堂是多元的,丰富的,而且是趣味性的,也因此,学生是及其喜欢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正是如吴老师的课堂这样。
分享一篇让我找到了我和名师差距的教案和上课实录,内容是数学老师都讲过的搭配,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引入,设计陷阱引出学生的衣服搭配;
区分种类,便于交流
(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数学问题,并用简洁的生活语言便于表达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条理性)
二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让学生独立的设计有多少种穿衣方法?
(没有设定方法,请学生独立,按自己方法尝试)
说一说你认为有几种方法?如果要记录下来,怎么记录?
三互动讨论,探究规律
交流方法,引发讨论
制定全的标准,探究规律
渗透符号意识
建立数学模型
迁移拓展,发散思维
四总结提升
第一遍看的时候,作为刚刚讲过搭配的我认为这个教案和我设计的教案是一样的,似乎也没有特别特殊的地方在,那么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抱着这个疑问,我又认真的,详细的看了这篇课堂实录,再结合回忆自己上课的时候,终于找出了点可以解答自己疑惑的地方,那就是对于细节的处理和把握方面。
在和吴老师教案相似的前提下,吴老师上课的很多细节之处处处体现着细节的魅力,包括问题的设置,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小细节吴老师也没有因为它简单而放弃,她的细节之处每一处都能清晰的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题,有序的思考,从“乱”到“全”,渗透数学符号的意识,用多种方法记录再选取简洁的数学记录方式,抓住每一次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机会建模,再发散思维,知识迁移拓展,整节课游刃有余,学生既有了很好的体验,也有了很好的参与度。
再反观自己,在课堂上和自己提前的预设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往往因为学生已经回了这个知识就省去了很多体现数学魅力的细节,作为老师内心明白的数学符号,数学模型,数学思维却在课堂上没有去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变成了为了教而教,也就失去了魅力之所在,很庆幸我能及时的认清自己的不足,以后我会加强对细节方面的处理。
吴老师的魅力在于她对学生永远充满了饱满的感情,真情流淌的课堂也一定是情感和谐,互动升华的课堂,在一次很偶然的代课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相信,可能每个班级里会有几个让你拿他很无奈的学生,尤其是对学习。在另一个班级代课的时候,你却会对他们班的那个所谓的孩子评价颇高,反之,其他老师在我的班级代课的反馈似乎也没有那么糟糕,后来,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后来,我的想法是,情绪,也可以说是感情,由于对自己班级的熟悉,你看到这个孩子立刻条件反射般的想到这个孩子平时的行为,作业怎样,等等一系列不太美好的反应,而到了其他班级,你其实并不清楚的了解每一个孩子,因此,你的感情是公平的,是一视同仁的,至少没有“有色眼镜”,孩子是非常的敏感的,他能清晰的接收到你情感信号的传递,接收到信号的他,同样会有渴望,反应在课堂上就是超级配合,这大概就是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给代课班级的孩子都做到一视同仁,为什么到了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却要区分对待呢?
最后,借用吴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当前儿童教育的生态遭到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的以爱为标志的生命尊重,精神不能复制,思维不能克隆,智慧不能填充,只有爱的光芒投射下的个性张扬和律动,才会有精神的挺拔,心智的生长,生命的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