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每年都要过儿童节,最让人难忘的,是去新田小学度过的那一次。
记得小学一至三年级,我们学校只有一个民办老师(他是我的族中堂哥),各科都是他教,各年级也是他教,可想而知,他的教学任务有多沉重。因此,除了语文、数学(那时候还没有开小学英语课),副科是根本没办法上的。体育课倒是不用上,老师只需把孩子们放到外面操场,大家自然会有无尽的乐子:抓石子、接电、斗脚鸡、打毛蛋、修天……,这些平常玩习惯的法子,此时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展起来,同学们有的是玩法,有的是锻炼机会,这就是我们的体育课。
音乐、美术课是不开讲的,老师没能力教,也没有时间教。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大人们哼唱出来的山歌小调和鸟语虫鸣,我们不知道什么是“音乐”。同样,除了大自然涂抹而成的山川风景和学校老墙上留下的标语、宣传画,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美术”。那时候,文艺活动对我们是陌生的、新鲜的,也是内心极渴望的东西——孩子天生是艺术家,他们只是没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和正常表达的出口罢了。
那年夏天,不知道乡教办的领导们怎么想的,尽然突发善心,把几个自然村教学点的同学都集中到中心小学去过节。让我们这些乡村小学生终于体会了一场文艺盛宴,一次奇妙的外出经历。
那一天终于来了,我们早早就起了床,到学校后,老师便带队,步行去我们的目的地——新田小学。沿着小河边的石子路,大家轻快地行进着,虽然山路狭窄崎岖,但大家仍然一路欢欣雀跃。有的同学可能是第一次走这条路,所以看什么都更觉新鲜了。曾去过新田的人,也因为这次的目的不一样,心情也格外喜愉悦,十几里的路程,也没有从前感觉那般悠长了。
到了地方,我们被安排在事先划定好的区域坐下。先是一些老师上台讲话,不久节目就开演了。大伙儿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看,因为除了一年一两次在下乡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还是第一次见识到活生生的人,在自己眼前表演,而且还是跟我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
那天演的节目很多,应该都是中心小学的同学表演的吧?具体演的有什么内容,此时大部分都已记不清了。倒是有一个节目,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映画,印象深刻: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跳了一段非常美的舞蹈。她们的衣服真漂亮呀,花花绿绿的,动作也比较齐整。歌儿也唱得非常好听,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阿西里西,阿西里西“……一想到那场景,这句歌词就在我的耳边萦绕。后来才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就叫《阿西里西》。“阿西里西”是彝族语言,其意思是“我们的好朋友”。
记得那天晚上还放了烟火,那是我们过年时才会看到的热闹场景。因为时间太晚,许多同学又是低年级,再步行回家已不大可能。中心学校安排我们外地的学生住到当地同学的家中,因此表演结束,就被当地的家长一一领回家。如今我仍然认为,这是大人们的又一个美好安排。我是被校长的弟弟接到他们家去的。在那里,我尝到了从前没有尝过的味道,睡在一个新交却友好的小朋友的床上。一切都那么奇妙,那种经历,就像是喝多了家酿的甜酒,晕晕忽忽,舒舒服服的,感觉有点不真实,但又那么实实在在。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那学期的儿童节,不单单是玩儿得开心,而且还收获了别的东西:比如说,爱与美的心声呼唤。又比如说,民族间的美好情谊。
那个夏天,我初识了难忘的“阿西里西”,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