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为苏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唐代以来就是大运河航道之一的山塘河及其山塘街闻名遐迩,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有一首民歌将苏州山塘与杭州西湖相提并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
七里山塘是一条古老的河道,也是一条千年古街,东连阊门,西接虎丘。山塘街有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唐少傅白公祠”,大门两侧的照壁上有八个大字, 一边是“山塘始祖”, 一边是“乐府诗神” 。
公元825年五月,白居易到任苏州刺史,正逢水患严重,山塘一带淹没在水中。白刺史放下行囊,立即投入抗洪救灾工作。他组织民工在山塘河清淤排涝,疏通水道。这条山塘河道从阊门开始,长七里,直达虎丘山下,与大运河连接贯通。山塘河开挖出来的泥土,顺势拓展河堤,垒石加固,堆成了堤岸,这条长长的堤岸逐渐形成山塘街。
白居易挖河筑堤,不仅兴修水利,解除了这一带的水患,而且发展交通,开发旅游。从此,七里山塘成为连接阊门与虎丘的游览通道,东面连接苏州最繁华的阊门,西面连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如此,大大方便了人们游览吴中名胜,无论从水路还是陆路,无论是骑马还是坐船,人们去虎丘游览都十分便捷。
白居易欣赏着自己的杰作,繁华的街市,水陆往来的行人游客,不禁欣喜地吟诗一首《武丘寺路》: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
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
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苏州人为了纪念白刺史的功绩,将这条长堤称作“白公堤”,把白居易誉为“山塘始祖”。
826年十月白居易因病卸任离苏时,苏州百姓倾城而出,依依不舍为他送行。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描述道:“姑苏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诗太守修筑的山塘街越来越繁华,到明清时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称阊门外山塘街“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阊门即事》明·唐寅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山塘尽头是虎丘,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苏州的标志。
高高耸立于虎丘山巅的虎丘塔,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塔,是大运河进入苏州段的航标性建筑,驰名中外。2014年6月,虎丘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京杭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璀璨明珠。
虎丘山的最大特色,是山在古寺中。
唐朝诗人张籍《虎丘寺》说:
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无底浸云根。
老僧只怕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宋代诗人王禹偁《游虎丘山寺》 :
寺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
尽把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剑池草色经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
珍重晋朝吾祖宅 ,一回来此便忘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