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前只看完了第一篇 “童年的发明”,基于此进行读书笔记分享。
篇章概述
第一篇主要从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变化、童年与印刷、童年与教育、重大贡献者几个方面进行讲述,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进一步分析,可以较清晰地预览童年定义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童年概念的诞生同时也伴随着新成人概念的发芽,人们对于社会人物角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由于古代社会的教育以及人类意识的发展不全面,同时受到经济的影响,人们没有心思也没有条件对童年进行定义,因此,很长时间里,童年和成人属于一个概念。直到印刷术的诞生催发了阅读识字的需求,儿童和成人在社会技能上存在了差异性,同时印刷术间接地强调着人的个性与价值,全新的符号世界产生了。在教育的发展下,儿童逐渐成为社会所重视的一类人,并产生了许多如何对待儿童的不同理念,如卢梭、洛克、弗洛伊德、杜威,他们的言论刺激着现代儿童的诞生。
人的发现
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被发现之前是畸形生存的,他们可以是家庭的财产、是廉价的劳动力、处在法律保护的界外,是几乎没有尊严和自我的一群人,靠依附他人而存在。儿童作为人类较为初始的成长阶段,拥有“人之初、性本善”的一些优良品质,因此,儿童概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的发现。儿童的形象作为单独的个体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绘画中,儿童有了自己的服装、自己的游戏,成人们开始使用对儿童专用的语言系统,开始培养儿童的性羞耻......儿童被教育了,成人们都乐于把儿童教育成一个优秀的成人—这也是他们的任务,仿佛这样便宣誓着自己是个合格的成人。
童年意味着美好、单纯、善意等充满赞美的概念,关注儿童其实是在关注人的幼态阶段,人们对儿童的态度从忽视到发现到培养,人类对自我的认知近了一小步。
“曲折”的童年
印刷术催生了阅读、阅读推动着教育、教育使儿童成为社会阶层之一,无论是印刷术还是阅读、教育、童年,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被质疑、被抵制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宗教为圣旨的古代欧洲,神和教父的旨意是最高的,人们很难摆脱他们所给的精神枷锁。印刷术带来的社会识字文化严重冲击着宗教的权威性,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主看懂《圣经》,宗教的教徒们便不再神圣权威,于是教育受到了来自宗教的抵制。大势所趋的工业化进程同样威胁着童年的产生,工业化机器运转需要大量的人力,儿童变成为廉价的牺牲品,不允许儿童概念的出现。但无论童年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曲折,它还是存活下来了,学者们还提出了现代儿童的雏形。社会总归是向着文明的总路线行进的,儿童的概念便是文明的标志之一。
童年到底是不是必然的?
童年到底是不是必然的?儿童又是不是必须要划分出来的一个概念?我觉得是必然的。
究其诞生的源头,其实是印刷术的产生,再往前推,是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术,而古登堡发明印刷术是偶然的,并且古登堡发明印刷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推动童年的发明,基于一项技术而产生的童年,带有很强的机遇性。如果古登堡没有发现印刷术,那童年是不是不会产生?
不,它还是会诞生。现在我们探究的童年的确是基于印刷术,但没有印刷术,也会有其他推动社会识字能力的技术;没有古登堡,总会有人发明印刷术,只是时间的问题。况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对等推动了工业革命,这是必然的,在必然会发生的工业革命下,文明的社会也指日可待。
童年的消逝
基于第一篇,再结合现实社会猜想童年消逝的原因。
我大胆猜想,大概会有技术的原因。现代社会的儿童普遍早熟,童年的期限缩短,这与高度发达的科技是分不开的。儿童能够轻而易举地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儿童游戏变成电子游戏,小学生开始玩成年人也会玩的王者荣耀;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年轻化;黄色暴力、性世界暴露出来...实质上,儿童与成人的世界界限在互联网下,变得更加透明了,未实名化冲浪根本没人认识,更没有人探究彼此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