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乱蹭热点,我过了几天才推出本文。
关于出行共享,早在Uber和滴滴之前,我身边已经有更好的例子。
例一:老张和老赵都是我前公司的研发同事,两人家住同一个小区,都有车,每天上下班来回30多公里。为了节省费用,更为了路上不寂寞,因此相约轮流开车接对方上下班,十多年如一日。
在这期间,他们不但在上下班路上解决了很多工作上的问题,两家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后来,老张的小姨子还嫁给了老赵他弟弟。
例二:在成都市的新都有一个车友群,群内成员都是家住新都,上班在成都南边软件园附近,我一个从事销售工作的朋友在里面。在这个群内,每到上下班的时候就会自发的组织拼车,一辆车拼3~5人,每次乘客向司机支付10~15元乘车费用。
我的朋友有时候开车,有时候乘车,十年时间认识了很多谈的来的朋友,还促成了很多业务。
上面的例子,在很多人的身边都存在。他们和滴滴相比,谁减缓了交通拥堵,谁是真正的共享经济?
为什么感觉上面的共享模式会更好呢?
因为它是以一种相对稳定可信任的社交关系为基础的,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
如果要在滴滴司机和出租司机之间进行可靠度的投票,不管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犯罪率层面,我都愿意投票给出租司机。
一个拿着手机或对讲机不停和同事吹牛打屁的家伙,和一个像幽灵一样坐在我左手边一言不发的家伙,谁有更大的机率会突然变身杀人狂魔?
反正我自己深夜坐车的时候,如果司机一直沉默,我都会主动发起话题,一是避免疲劳驾驶,二是感受司机情绪。
老的出租车行业的确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他们把所有的司机纳入了一个类似于工会的可真实触及的组织之内,建立了一套相对可控的管理机制并提供了司机相互之间的沟通平台。
这让我相信,他们对司机的审核及监管会更加可靠,对司机的情绪梳理会更加及时有效。
父母从小就教导我们,不要上陌生人的车,更不要上陌生人的床。为什么共享经济兴起后,这些忠告好像就无法执行了呢?
这是我们的错吗?这其实是互联网社交和共享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的表现。
到现在,除去充电宝、自行车这种人和平台之间的单纯物品类共享,凡是在个人用户之间达成交易的共享,不管是共享汽车还是共享房间,其实都应该补足双方的社交数据,从而让交易双方能够更加了解和信任。
互联网社交发展到现在,人与人之间已经不缺少沟通的工具或者手段。QQ、微信、微博、陌陌、抖音,各种社交类产品和游戏其实已经让大家玩的很嗨,用户粘度很高,商业模式和生态圈也很完善了。
但是,玩过之后,我们是否还想通过社交去做点实际事情,去实现自己小小的梦想呢?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社交的下半场应当从沟通型、娱乐型社交更多的转换到实用型社交上来。
自古以来,社交的真实目的其实都是以实用为主,社交的实用性目的可以简单归纳为一句话:朋友多了路好走。
一个好的实用型社交工具或者平台应该完成如下使命:
帮助用户沉淀并有效利用自身的实用价值;
帮助用户突破现有朋友圈层,实现自我提升;
向左是娱乐至死,向右是个人梦、中国梦。何去何从,其实不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