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桥写于2004年16岁
读了张爱玲的文章前《钱》深有所触,加之近日与‘钱‘’’日益频繁接触而大有感触,故此借题发挥。
张爱玲说她喜欢钱,我却同她母亲一起相对钱一尘不染,但更多是淡然。自幼丰衣足食,即使父母有时给你10元5元,
童年时代一次同邻居逛街,无意中发现一张两元钞票,一双漂亮的脚印,踩过人就躺在那,是特意等着我去拾捡,我向邻居指指那钱,她惊讶起来又疑问又怂恿,后来索性弯下腰捡起塞到我手里,我却胆怯傻傻愣在那,恰逢远处围着一位乞讨之人,我眼睛一亮钻进人群,带着红晕的羞涩将钱放在盘中,如释负重般逃离人海,从那些赞许或不解的目光出来,我却感到了一阵欣慰,好似做了一件扶贫救济的英雄,想必这也是钱所带来的好处吧。
钱的坏处便是耳濡目染,常言:‘’有钱便能使鬼推磨,无钱寸步难行‘’拜金主义,吝啬鬼,守财奴便接二连三的诞生了,更可叹的是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更加夸张。此言并非对钱嗤之以鼻,也非自命清高,就当让我对政治上的正确,使用金钱更深的认识了
我经常听同学说我要是和某某家一样有钱,那就太好了,我可以买到许多想要的东西,从那语重心长又略带一点遗憾的口吻听来却令我很不平静,当今潮流攀比成风,物质的富裕确实吹嘘一番来满足那个贫瘠的虚荣心,或者本身就是富裕挥霍一下来显示其潇洒,就连本学校外面的小卖部阿姨,你有钱在她那买好多物品她也会对你另眼相看,没钱不至于瞟一眼,淡淡的抛出一句话,便迅速从你手中夺过那么点零钱扔过东西,特殊情况他会对你微微舒展蹙眉,不耐烦的口气露出他那若隐若现的趋炎附势的笑脸。反感也罢,趋势也好,不管怎么认识对钱,我着实漠不关心,毫无感觉,那只是外物终究是因为我没有吃过钱的苦吧。
从小学初中我都是跟在父母身边,上高中了,独自一个人刚城里,也导致我的独立性比较差,原因很简单,还没有买过一件衣服,一只父母照料着没有这个习惯没有这个义务,对讨价还价总是顺手无策,即使为一个‘’哨子‘’,付出更高的代价吃了大亏也仅是一时的不平,没过多久便坦然的路,其实也就很快淡忘了。
但换而言之从挣钱角度年毕竟不容易且他父母辛苦积攒,沦落我们手中花销是3,5天甚至是转眼之事,总感觉校园生活总是在不停的筹钱,一次令我最尴尬,打电话回家第1次开口赤裸裸的向父母要钱,家里情况也比较吃紧,那种窘迫不言而喻,着实有些难以启齿,尽管明白父母并无愿者总有些愧疚,想想这样以后零零碎碎不知道还要重复到多少次。
第1次自己真正挣钱并非是拾铜烂铁,而是刊登了一篇文章,报社给了我10元钱,想过把这张钞票留着做纪念可又觉得无趣,这点同了张爱玲‘’钱就是钱‘’,当天便买了个随身听。
钱太多,用不着考虑钱太少,也用不着考虑这种创业真令人大加赞赏,想想囊中虽羞涩。
回家盘缠无着落,可如果家这么近,我们徒步行从旭日东升到夜幕降临,然后遗忘村庄的缕缕炊烟,家中小院大门大喊一声爸爸妈妈,我回来啦,家的韵味就更加亲切了,嘿嘿,幻想都觉得有趣。
假如我是位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拥有一朵七色花,因为我个人我会制造点浪漫情调,不必像陶渊明,也不必羡慕李乐微,我也拥有自己的绿色小屋,里面盛了好多好多书,其实这并不需要什么钱,有乐趣,有心有智慧,别说小木屋大千世界也不在话下……
(文章有散文,因为是凭实力感恩琐碎感文语言评述自然,但有些地方语义不明时人不解其意,另外有些地方令你啰嗦之感,总体来说人不为一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