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保障,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块土壤,对孩子的教育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贴心的老师,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是靠父母来培养的。
一、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般认为,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兴趣是养成习惯、促进孩子自主阅读最好的推动剂。所以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先要唤醒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孩子积极阅读的意识倾向,但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妨先从孩子最喜欢的书籍入手,比如,有的孩子比较喜欢科普读物,父母就可以先让孩子阅读此类书籍,让其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由此延伸到其他方面的阅读。
初中生必须拓展教学空间,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教师和父母则必须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让读课外书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又能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读、善读,读有所得。
每天需有固定的读书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家都在读书,雷打不动,如果有事情错过了,也尽量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和训练,固定时间内读书,初中生就成了一种习惯,和洗脸、刷牙、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一种需要,想不让孩子读书,都难了。
二、创设阅读氛围
在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如安静的书房,合适又丰富的书籍,让学生远离电子产品的诱惑。
孩子在家庭中,必然会受到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孩子热爱读书,父母就该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
同时,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时间送书给孩子,作为特定节日的礼物。还可以为孩子办理借书证,“书非借而不能读”,鼓励孩子孩子去图书馆借书,尽快读完一本书。“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让孩子养成做读书笔记或画思维导图的习惯。
三、提倡亲子同读
对初中生来说,亲子同读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品书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滋润,得到净化,更有利于亲子双方在文化修养上的共同提升,是亲子内心思想的交流碰撞。
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讨论,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和求知欲。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以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阅读的兴趣。
朱永新说:“一个书香充盈的家庭一定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让书香弥漫家庭,让家长成为初中孩子读书的榜样。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刻也是家庭生活中很幸福的时刻,初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各种各样的书,增强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对父母,对初中生孩子,对家庭都是一种快乐。书滋润着两代人的心田,也必然能提升了两代人的素质。
四、提升阅读层次
初中生进行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读懂内容从而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但是阅读内容的难易层次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一个初中生写出来的文章与一个专业作家写出来的文章很明显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因此,想要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就要在给初中生提供阅读材料的时候有意识地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让学生从较低起点的阅读材料开始逐步上升,形成一定的梯度。阅读书目的选择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推荐。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初中生的阅读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的科学规律,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
五、配合学校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帮助孩子制定科学有效的阅读计划,既要完成名著阅读的要求,又要利用假期博览群书,家庭自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力补充。无论悬疑推理,还是历史人文,亦或是天文地理,武侠小说,不要过多干涉。父母要做好的就是允许和鼓励孩子海量阅读,广泛涉猎。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著名作家麦家说:我想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心变得宁静了,饱满了,柔软了。读一本好书,无异于交一位好友,你的心灵会因此而少一份孤独,你的生命会因之而多一种牵挂和爱。孤独的心灵是痛苦的,没有爱的生命是残缺的。和书为友,与书作伴,是我们对生命最深层次心灵的关怀。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为孩子创设更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