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有一股难耐的冲动,连珠炮似地向人家提供一些建议或给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
但当他们提供的帮助或者建议不被采纳时,就怒气横生。
还有些人,当他们受到别人的恩惠时,常常会感到不安。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还有人是当别人做了错事,他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内疚,总想着去替别人担责任。
如果这些人有以上这些特征,他们可能就患上了“拖累症”。
拖累症首次引起人们注意是在美国。心理咨询师在帮一些酗酒者成功戒酒后,发现了这些成功戒酒的酗酒者的家庭,在一年内都相继破裂了。
原来,酗酒者在被酒精拖累的同时,他们的家人也受到酗酒者生活方式的拖累。
他们彼此依存,形成了稳固的生活模式。一旦酗酒者不再酗酒,家人反而无法适应这种生活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某些人、事物或行为沉溺,进而被它们拖累”的情况,定义为一种全新的心理疾病——“拖累症”。
作者认为,拖累症起源于原生家庭,如果原生家庭存在“积极虐待”、“消极虐待”、“情感乱伦”、 “孩子为父母未了的心愿而活”、 “贬低孩子的生命价值”这五种“虐待”问题,就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能储备充足的爱。
而这种爱的缺失,会让人在成年后总想用什么来填补心中的缺口,所以特别容易沉溺于某些人、事物或行为,从而被这些人、事物或行为所拖累,患上“拖累症”。
作者建议这样来摆脱拖累症的困扰:
首先,你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来一次“考古挖掘”,回忆自己的童年,然后制做一张人际关系清单,在这张清单上,列出包括过去和现在、所有对你的生活有显著影响的人。
然后,你要马上中止沉溺或远离沉溺媒介,在这之后,你还要向原生家庭说“再见”,当你做到彻底为过去悲伤之后,就能建立起全新的自我认知、拥抱新的生活,当然,不要忘了定期维修保养刚复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