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遇到这样的案子: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接触东野的作品已不是一年两年了,从最初的《白夜行》到《幻夜》到《放学后》到《解忧杂货店》到《嫌疑人x的献身》到《拉普拉斯的魔女》(除《解忧》是温情系)东野几乎无懈可击的严谨逻辑构思最终都给了我痛快至极的阅读感受。似乎看书是加入一场真假话游戏,不到最后,猜不出谁才是说真话的那个,猜不准谁才是暗藏杀机的凶手。
我固然要给《白夜行》等作品以至高的评价,只是这次,我想着重谈谈他的《恶意》,文如其名,整篇小说看到最后,掩卷而思,一股透彻心底的寒意袭卷了我整个身心。再重新回想起之前的细微铺垫,处处寒气逼人。东野圭吾大师的确完完整整的打造了一个十足的心理扭曲者的形象,对于向他施恩者,他居然是以恨回报。他嫉妒他拥有的一切,嫉妒他的才华,杀害他之后竟然虚构出自己是他的影子作家,将自己塑造成被逼迫多年的弱者形象,还虚构自己与死者妻子通奸的“内情”。只要能诋毁对方的人格,被逮捕了也心甘情愿。这种极端心理,这种极为病态的心理,是非常可怕的。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极为扭曲的人格?社会和家庭,都逃脱不了干系。小说中大笔墨的写了校园暴力的种种细节,有些恶作剧简直不堪入目,在这样一种风气低劣的学校里,难保就读的学生不受到欺侮或因目睹可怕的经过对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学校应以树德为第一要务,教师应向孩子传输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爱心,关心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取得孩子们的信任。人性本善,刚落地的孩子都是小天使,只要正确的加以引导,多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就能大幅度的降低少年犯罪的概率。
另外,家庭的因素更加不容忽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现今社会,以身作则的父母非常少,常常是:教育孩子不要玩游戏,自己却拿着手机刷微信;教育孩子要拾金不昧,自己却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占小便宜。这样,不仅丧失了他们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力,而且会使孩子更加变本加厉的做错事,不知悔改。
东野圭吾的“小恶意”乃被捕获的“影子作家”,“大恶意”即警示大家,不良的社会氛围,低下的学校风气,错误的家庭引导,将会怎样悄无声息的制造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
旁人在看热闹的同时,似乎也该反思,这份惨剧,我参与了几分之几?
致敬大师东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