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想起来,我一度奉为圭臬的“一万小时理论”其实早被金庸批判了一回。
《射雕英雄传》里的大侠郭靖被视为天资愚钝,受教于江南七怪的时候,每日勤学苦练,一练十年,不可谓不用功。却不见多少长进,天天挨板子。直到某天偶遇马钰道长指点,武功才突飞猛进。马钰所传的,是内功。
《刻意练习》所说的,就是“练习”这件事情的内功。
“一万小时理论”传递了一个会将很多人引入歧途的价值观,好像一件事情只要不停的练习练习,终于砰的一声,在到达极点时爆出个“齐天大圣”来,量变产生了质变。其实这件事只要仔细想想,就知道很荒谬。在简书平台,有多少人写了几十万字了,是不是水平得到了飞跃呢?随手挑了两位简书网友的数据,相信可见一斑。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来做一个不那么精确的比较。设练习效果=收获喜欢数÷字数,这位网友的练习效果是0.0032。我们再看一位随机挑选的签约写手的数据。
签约作者的练习效果是0.0588,是前者的18倍。而前者练习的字数是后者的近两倍。当然,这个比较只有在练习字数足够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我练习的字数不多,也拼了老脸给大家看一回吧。
练习效果为0.0015,简直···惨不忍睹。我知道这个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也有很多优秀的文章由于某些原因曝光率低,导致获赞不多。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自己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甚至保持所谓“日更”的勤奋状,其实只是一种“混”的状态,本质上是在做原地踏步,我的写作水平,也绝不会因为练习到50万字就来一个飞跃。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不是练习,而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最强大,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那么,究竟怎么个刻意法?下面请允许我借助本书的精华做一个扼要的说明。
心态:天才由99%的汗水造就
作者艾利克森以7岁成名的神童莫扎特为例,看起来他具有只有少数人才有的“完美音高”。真相却是,莫扎特的父亲是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写了一本音乐培训教材,他的大女儿安娜11岁成名,莫扎特4岁时他便全职教他各类乐器。书中说道:
……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真是普通人的福音。这让我们从心态上有了一个保证:天才是训练的产物,我也有机会成为大师。如果你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书中提到了一位69岁时开始学习空手道,立志80岁成为黑带的老人。如果你觉得这个人太遥远,那么王德顺你总该知道。
机制: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
练习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的身体疯狂的追求平衡。正如我们练习马拉松,每一次训练到极限点,慢慢的,身体就会发展出更多的肌肉,更强的耐力来适应,于是我们就会“习惯”了。所谓习惯了,就是身体又重新达到了平衡。这时,又可以向更高、更远、更快去挑战新的极限了。人类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水底憋气的吉尼斯纪录是22分钟!Severinsen在伦敦的一座游泳池里创造了这项恐怖的纪录。我相信,未来这个数字会更高。
身体机能的训练是这样,知识型的训练又如何呢?毕竟,我们的大脑不会变大了。艾利克森研究发现,知识型训练将会带来大脑某些部位的调整——强化某些神经链,而弱化另一些。相当于给大脑重新“接线”,你所训练的那条线路的网速将会越来越快。
关键:建立心理表征
书中指出,国际象棋大师之所以都能下盲棋,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栩栩如生的棋盘,以及各种下法的套路。这个东西,就是心理表征。越是高等级的人,心理表征越清晰明了。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很复杂的感觉。举个例子,比如狗。小孩子对狗的心理表征可能比较简单,四条腿旺旺叫的是狗。成年人的心理表征要复杂一些,狗的牙齿,皮毛,特性等等。养狗做宠物的人可能更复杂一点,知道狗的种类,各种狗之间的区别。狗类的专家则更加详尽,可能只要通过叫声就可以判断出属于那种狗。
从这个意义上讲,刻意练习就是让心理表征更加详尽完善的过程。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位鲜为人知的神人,尼古拉特斯拉。传说他精通八国语言,拥有700多项专利,物理学诺贝尔奖被评出十一次(全部让贤),诺贝尔奖得主伦琴和居里夫人都曾受益于他的指点。他有一种能力,可以在脑海中勾画出一部机器的所有细节,然后在现实中复制出来。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是一个超级强大的心理表征而已。
重构:刻意练习的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明确目标并分解。目标必须明确而且具体,书中有个记忆数字的例子,他的目标是,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记住一个数字。分解是细化的过程,要做些什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将篮球投进篮筐,可以分解为手臂动作怎样做,如何起跳,何时出手是最好的等等。
第二个特点是关注于练习。练习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产出的最大化。这对现在的人是一个挑战,因为诱惑实在太多。书中给出的建议很实在,宁可用更少的时间提高关注力,不要搞低效率的疲劳战术。
第三个特点是获得反馈。反馈有两个方面,正面的反馈,解决动力的问题,保证了不断被激励的前进。负面的反馈,解决练习过程中的不足,纠正错误。可见,有个教练还是必要的。
第四个特点是走出舒适区。这一点前文进行过解释,因为身体追求平衡,我们习惯之时也正是停止进步之时。这时要走向下一个极限,这是一个不断打破平衡又建立平衡的过程。
实践:刻意练习写作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样刻意练习写作呢?特别幸运的是,书中提到了写作这件事,用的是富兰克林的例子。
第一步,找一个导师。导师当然是一对一最好,否则无法提供及时的反馈。如果我们跟富兰克林一样,选择自学,那么要找一个写作的范本。富兰克林选择了《观察家》杂志作为导师。这里有个起码的要求,就是你得知道业内谁比较好。这里不做推荐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风格就好。
第二步,定目标。富兰克林的目标是写出《观察家》那样的文章。对于跟我一样的新手,我认为把目标定为“每一篇都能上简书首页”是个不错的目标。
第三步,分解目标进行练习。文章可以简单分为词汇,句子表达和结构三个大块,可以针对每一个部分进行单项训练。富兰克林的方法主要是复盘,为了练习词汇,他将杂志上的文章改写为诗,逼迫自己想出不同词语以增加词汇量;为了练习句子表达,他将挑出的文章,每一个句子给予一个简单描述,然后重写文章,再与原文进行对照;为了练习结构,他给每个句子的写一个提示线索,然后将其全部打乱,再进行复原。
第四步,获得反馈。富兰克林的方法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对照原文,发现自己哪里不足,为什么原文更好。我们要获得反馈也很好办,除了借鉴富兰克林的方法,还可以让自己善于写作的朋友,或者网友提意见。
通过这种方法,富兰克林最终写出了《穷查理智慧书》,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还等什么呢?让我们开始刻意练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