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参加中芬教育交流年会,聆听了芬兰教育官员与校长们阐述芬兰的教育理念与芬兰政府在教育上所做的努力后,我就对芬兰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低调的北欧小国却有着许多令我们惊讶的教育事实。几年来,以15岁中学生的教育水准,被国际经合组织OECD评为整体第一,即使在亚洲学生引以为傲的数理方面也能与之平分秋色。在没有“精英教育”的芬兰,可以说是人人“精英”!芬兰中学生成绩高低程度落差只有4.7%,而美国是29.1%。在中国,“精英教育”正大行其道,处处体现出资源差异化。同为教育行政化的两个国家,在创新方面体现出的差异度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索。为了找到答案,我一口气买到了我能搜索到的所有关于芬兰教育的书籍。这一本写的最能触动我。
一、“先见树林后见树木”
中国教育理念中,我们总是功利地为了孩子感性的生活上升到理性,总想让孩子的兴趣成为特长。连我们的孩子都会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个好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
学习是物质生活的敲门砖,由于我们有太强的目的性,因此只要能达到目标(结果),可以说是不惜手段。因为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不仅孩子是这样认为,就连父母老师也会说,“学习哪有这么简单的”,“学习辛苦了,快歇歇吧”。
而芬兰教育的理念则是让孩子充分体验学习中的乐趣,例如游泳课,芬兰的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下,先玩水,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乐逐浪,自然地体会到自行换气和游泳的快乐,然后才学游泳。这在我们看来,花费那么多时间却什么都没学到,太浪费。我们希望每节课都在反复操练下立竿见影,但如此一来,也许孩子能在几节课内学会游泳,却丢失了学游泳的快乐。而芬兰那种看似不严谨又不要求标准动作,而用体验、鼓舞法的玩乐教学,则让孩子们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鱼得水般地畅游。
平常的语数教学中,中国是强调反复练习,考试,最终目的是压倒周边竞争者,抹杀了对任何一门课的兴趣与持续了解的动力,而芬兰则是重视人性,希望能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的了解,学习过程也强调体验式教学。
刻意练习固然重要,由学习所带来的幸福感更加重要。
二、“不让一人落后”
每天喊着人人平等的社会,恰恰是贫富差异巨大的,每天喊着民主和谐的社会,恰恰是暗潮汹涌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最不缺乏的便是反向思考的能力。
当我们耳边不再有叫嚣着的口号萦绕,当我们不在被要求背诵各种真言,这个国家才真的能够踏踏实实做些对人民有意义的事情。
而在芬兰,让我们看到了真正踏实做事的政府。
即使在最偏远地区的学校(全校只有15人),政府提供的设施(比如图书馆、营养午餐)也是齐备的,只是规模小一些,人均享用机会反而更高。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孩子们上学都是出租车接送,而且是完全免费。这笔费用谁来承担,是政府。在芬兰政府看来,这笔支出不是浪费,而是“不让一人落后”教育理念的具体践行。
在芬兰,不仅没有“精英班”,更加没有“后进生”,有的只是“引导班”,比如对坐不住的学生,老师会用另一种方式教学,如不在教室上课而是去附近的商家实践。
一人落后,老师和全班同学会一起帮助他,没有人投诉“进度慢了”“耽误我家聪明孩子了”。
芬兰人的理念“我们不需要创造出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天才,我们要的是能与大家相处的人才”。
教育平等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
三、“人生是场马拉松”
“人生真的不是一场赢在起跑线上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一段一段的机械式的操练,固然能让孩子们一时之间在分数上比个高下,但对启发与养成一生的学习乐趣毫无帮助;只能让大家在害怕输在起跑点的阴影笼罩下,反而看不到学习过程这一片片美丽的学问森林。”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人生是一场比赛,那么竞争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自己比自己的进步速度、耐力,不是大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比输赢,短跑才能比出输赢,一生的长跑如何比较?
输赢的计较是兴趣的杀手,高手的兴趣是追求技艺的极致而非赢的欲望。人与人的起点本就是不同的,又怎能要求我们的孩子在不一致的起点追求输赢呢?
在正确的比赛理念的指导下,芬兰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强调终身学习。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求财求名,应该是让人掌握生存的本领,让人懂得尊重,独立思考,让人活得有尊严,感觉幸福。
不要把孩子的兴趣,用输赢的匕首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