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扶贫文章《那一夜》写好后,大家都说这篇文章写的好,可是写好之后,我并未满意。感觉还差了劲,差了味,我在写的时候,我的眼圈只红却并未落泪。我很忐忑地交给作协,转给秦书记,不知道他们会做什么反应。很快,薛老师说写的角度很好,感情细腻到位,报告文学里面比较成功的。秦书记说自己看哭了。我听到后心里却并未有多高兴。在我心里应该写的更好。
没有接触之前,我根本想象不到他们在北吴会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工作状态或者他们的心里会是一种这样的境地。真正走进时,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他们有些地方打动了我让我有欲望去把文章继续下去。可是短短十几个小时的接触,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也只是浅浅一层而已。和他们并未深入,他们的内心我也没有走入,写的东西有些轻了。因为时间工作的原因,无法和他们有更多的接触,不能不说是种遗憾。写的时候,我尽量去投入,把自己沉进去。可有些东西,我还是体会不到,无法进去。
在扶贫大军里,太多感人的画面,我想用笔记录,可是又是那样匆忙。这将会是中国历史上能够载入史册的一次大事件,在这个大事件里面又有多少这样的扶贫人员。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他们所做的也许再不会有人记得,留下的只有文字的记录,能供后人翻阅。中国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丰厚的文化历史遗产才让古中国发出迷人的光彩,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文字的记录。在采访过程中碰到许多憾事,当想去了解一个村庄历史的时候,只能通过年老者的口述,听到的也是丢散很多之后的事实,没有一本文字去记录。不敢想象当这些老人去世之后,这个村庄的历史也会消亡的。当我面对北吴的这群扶贫人的时候,我很强烈地想去把都记录下来,也许会给后人一些参考也让后人能知道这里曾经有一群扶贫工作队曾经驻扎过,他们也为北吴的发展付出了很多。这不是去炫耀也不是有任何功利性,这是作为一个文人应该有的敏锐性和担当责任,也是对历史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