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个人的观点看,新教育最大的成就,是点燃了许多普普通通老师的理想与激情,让他们知道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教师原来可以如此生活。
——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的缘起
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应该追溯到1999年。当时,我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中读到这样一则故事:德鲁克父子去看望另一个管理学大师熊彼特。熊彼特当时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父子说了一段足以让我铭记一辈子的话。大意是:我到了这样一个年龄、这样的状况,我知道仅仅凭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我能够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应该说,熊彼特的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因为我多年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也出版了很多著作,但是,坦率地说,我并没有真正走进教育生活。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我们教师的生活。所以,我就决定真正地去走近教师走进我们的教育。
但是,从一个学者过渡到一个行动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中要找到一个中介,不仅是理念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转变。我用了很多心思去琢磨、思考。正在这时,常州的湖塘桥中心小学邀请我到学校去指导。到了这所学校,我把多年来对学校的理解、认识、思考与那里的教师进行沟通,得到了很大的认同。我还在这所学校带了一个徒弟,叫庄惠芬,那时她还是一个毕业时间不长的黄毛丫头,现在已经成为数学特级教师了。他们的校长奚亚芬,也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校长,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出版了她的著作《一所好学校是怎样炼成的》。
2000年的时候,我出版了一本小书,叫《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阐述了我的理想,如我心中好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好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好的父母应该是什么样,等等。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好评。很多教师跟我讲,这本书点燃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但是,也有老师看了这本书以后很困惑,说:“朱老师,你讲得很好,我们看了以后很振奋很激动,但是现实的教育生活不容乐观,我们只要一回到学校,沸腾的热血就冷却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在戴着镣铐跳舞。”我想,既然大家认为我这些理念是对的,我的这些理想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为什么又那么困惑,为什么又无法去做呢?
我一直认为,在任何状况下、任何制度下,教育都是有空间的,都是可以探索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空间在什么地方,没有找到有效的行动方式。教育的智慧,就在于能否在制度中间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我在继续思考,这些好的理想和理念到底怎样去变成行动。
到2002年时,我找到两个很好的契机。
第一个契机,是教育在线网站的开通。2002年6月18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通。这个网站的建立也有一段佳话。一开始我的博士生李镇西和苏州的一批年轻教师鼓动我上网。当时我是一个反对上网的人,对李镇西,我经常批评他应该要花时间好好读点书,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上网。但是他们对我说,在现代社会,一个好的教师、一个好的学者如果不懂得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理念,如果不懂得利用网络学习先进的思想,就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教师。后来,我被他们感动了,办了一个网站,叫教育在线网站,网址是www.eduol.cn。教育在线网站从2002年6月18日开通至今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快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国最大的教师培训学院,一大批优秀教师在网络上成长起来,很多过去平凡的,甚至平庸的教师被点燃理想后,快速地成长。
2002年7月,我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张启事》我说老师们要成功吗?来我这里投保,保约只有一条,即每天上网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十年以后,如果你不成功,可以拿着3600篇文章来找我赔偿,以一赔百。可喜的是,一大批老师开始投保,很多老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快速成长起来。例如,江苏盐城一个农村小学的数学老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每天在网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沉甸甸的收获让我看到:网络是让我走近教师的非常重要的渠道。我一直认为,我不是最有学问的学者,但我是与教师们走得最近的学者,近到可以听到他们的呼吸声。每天早上当我打开教育在线网站,很多短消息就会跳出来;打开我的信箱,很多老师的信就会发过来。我知道老师们在想什么知道老师们的感受,知道他们生活的困境、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找到了这样一个走近教师生活的管道。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尽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理想的实现还需要实体的学校。2002年9月,我在苏州的昆山市找到一所学校,即玉峰实验学校。当时我一直在想,这些教育理念中到底哪些理念最可能变成行动?一开始提出了五个行动,我把这五个行动做成五件事,放到玉峰实验学校来做。玉峰实验学校是2001年创办的一所公办民营学校。当时我没有选最好的学校,也没有选贵族学校,因为好的学校可能本身基础就很好再去做锦上添花的工作,不能证明新教育理念。也没有选最差的学校,因为选最差的学校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往往缺乏有激情想做事的校长。新学校如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于是,2002年,我们走进昆山的玉峰学校,开始了新教育之旅。
为了推动实验,我在玉峰学校跟老师们开座谈会,跟学生家长开座谈会,在全校的大会上进行动员,我讲我们的理想,讲我们想做什么事情。我在玉峰说的时候,昆山教研室的副主任储昌楼老师把我说的东西同时发到网上。后来许多校长看到了,他们说:“朱老师,你为什么只在玉峰学校做,不在我们学校做,你这几件事情特别简单啊,不就是读读书吗,不就是在网上写自己的故事吗,不就是聆听窗外的声音吗?这些事我们都可以做啊。”我说:“那好啊,大家一起做吧。”就这样,几十所学校加人新教育团队中,尽管当时还是松散式的联络。
2003年7月,我们在玉峰实验学校召开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次研讨会。这次会议,来了500人。当时有一篇报道说这是一次“中国教育的丐帮会议”。因为这是一次民间的会议,以农村的困难学校为主,一批有激情、有理想的学校参加了这次会议。
2004年,新教育实验第二次研讨会召开。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课题得到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的批准。所以,我们在张家港高级中学和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召开了课题开题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给予新教育实验以高度评价。当时,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知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说:“新教育实验会像一条鲇鱼,把中国教育这缸水搅起来!”应该说这些年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陶先生的预言。
2004年暑期,我们在翔宇教育集团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三届研讨会。从此以后,每一年的暑假,召开新教育实验的大会成为我们的惯例。
2005年7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德育。
2005年 11 月,在吉林第一实验学校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五届研讨会本来我们预备每年开一届,这一次是应吉林一小强烈要求增加的,这次会议是讨论新教育实验最关键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把它作为第五届。
2006年,在北京清华附小、中关村一小和六一中学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的第六届研讨会,媒体把我们这次研讨会称为“新教育实验的进京赶考”。这次会议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致信给予了很高评价和支持。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7年7月,由山西运城新教育集团承办,在山西运城人民路小学新教育小学、新港学校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的第七届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2007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以“心灵的教育”为题,专门介绍了新教育实验。
2008年7月,全国近千名新教育人聚集浙江苍南县,在苍南一小召开了新教育实验第八届年会,就新教育的理想课堂进行研究,提出了“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的观点。
2009年7月,全国新教育实验第九届年会在江苏省海门市举行,主题是“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来自全国23个新教育实验区,700多所实验学校的1300多名代表齐聚江海门户,共话教师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先生和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严文蕃先生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年会吸引了国内多家媒体的目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多家省级以上媒体派出2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大会盛况。
2010年,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届年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举行主题是“文化,为学校立魂”,来自全国28个实验区的2000余名新教育人,共同讨论新教育的学校文化。
2011年,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一届年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召开,主题是“以人弘道,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2012年,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二届年会在山东临淄召开,主题是“缔造完美教室”。会议评选了全国十佳新教育完美教室和九个新教育完美教室缔造者,华严集团向新教育基金会捐赠了100万人民币。
新教育实验已经走过10年历程,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11所实验学校、38个新教育实验区,150万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新教育共同体。
在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新教育实验在理论上也不断地成熟。新教育实验得到了全国许多重要媒体的关注,如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甚至很多非教育的媒体,如《南风窗》《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报》等,几乎有影响的媒体,都对新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人说新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现象,而且也成为中国的一个新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