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年38岁。此时的北宋,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于是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
开篇陡兀“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狂”字笼罩全篇,苏轼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与“少年”形成强烈反差,从这里就形象地透视出内心郁积的情绪。左牵黄犬,右擎苍鹰,一展出猎的雄姿,紧接着 “锦帽貂裘”,千骑奔腾!万人空巷!全城的百姓都来看太守出猎,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行政长官自然倍受鼓舞,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苏轼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其“狂”与“豪”。
上阕叙事,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为我们描绘了乱世中难得的祥和景象,也表现出作者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下阕抒情,进一步写出了“老夫”的“狂”态。“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苏轼不满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苏轼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想带兵征讨西夏。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然而,苏轼的豪情没有维持太久,1079年(时年42岁),因“乌台诗案” 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带着从高处摔落的理想,苏轼带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来到黄州。
人生的苦难并没有击倒他,反而使他化茧成蝶,成了后世人人艳羡的苏东坡。回归田园,日夜耕作,心情反而变得愉悦了。有一次,苏轼与几个朋友出游,不料天降急雨,众人都纷纷跑着找地方躲雨,只有他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棍淡定前行,之后,便诞生了其另一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故有言,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