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五,同事小邢在微信群里发来邀请:周末没事儿的,都来我家工厂体验农活,活动项目:玉米棒子手工脱粒儿,参加人员事后有纯天然无污染棒子面儿一份。
同事里80后居多,干农活对他们来说是新鲜又多趣儿,一群人把这事当成了周末的微旅行,十分踊跃的报了名。
周六上午九点,10来个人准时到达小邢家的工厂。小邢父母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纸制品厂,但他父亲却没让家里的自留地荒着,每年都雇人种些玉米,为的是自家和朋友们能吃上没上化肥的天然食品。往年都是老先生自己亲自安排工人打理收获后的棒子,把磨好的棒子面分装在食品袋里让小邢给我们拉到单位,今年一来厂里忙,二来我们也早就吵嚷着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满足我们的田园梦想,小邢才组织了这次集体活动。
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小邢老早就安排工人们把收获的棒子从地头运回厂里,包皮、晒干,这才招呼我们这群人当玩儿似的来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
装着棒子轱辘的麻袋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仓库的一角,一群人大多没干过这活,嘻嘻哈哈的围座在笸箩前,拉开架式合作分工的干起来。
我算是干过的,知道越是晒的干的棒子越好搓,先用改锥在棒子上穿出几条缝,就好下手了。几个70后多少有点功底,把棒子攥在手里来回一拧,棒子粒就都哗哗的落在了笸箩里,活干的轻快,心里也舒服。同事小张是90后,别说没干过农活,见她都没见过,难得的是她还愿意来掺和这事儿,见她拿着架子费劲的把着棒子轱辘,一个粒一个粒的往下剋,我们终于在她那找到了前辈的感觉,七嘴八舌的一通指挥:哎哎,你得这么干,你得那么着,弄的小张不知该如何下手。
人多好干活,这话一点没错,到了中午时分,几麻袋棒子都变成了玉米粒儿满满的盛在大笸箩里,活干到这儿,我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装麻袋送磨房了,谁知小邢说:不行,还差的远呢,得把臭粒儿拣出去,不然磨出的面吃着怎么放心。
为了尽早完工,一群人胡乱的吃了小邢给准备的午餐接着干,这回可是精挑细选了。大家一把一把的将玉米抓在手里,挑拣出不合格的粒儿,把好的扔在另一个笸箩里。这样又忙了俩小时,把所有的玉米粒儿过了一遍手,我说这回行了,可以送去磨了吧?小邢说,不行,还差一道工序,得到外面就着风“扬”一下,把里头的玉米须、玉米皮等杂质“扬”出去,不然磨出的面掺着这些东西怎么吃?
“扬”是技术活,不是人人都会,有俩干过这活儿的同事自告奋勇的到院里完成最后的工序,剩下的这群人在屋里直着腰喊累,都说这才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儿。特别是小张,不出活儿,拇指指肚却起了泡,不好意思的把手缩在袖口里不让我们看。小邢说,这才哪儿到哪儿,跟你们说说吧,这棒子面摆到你的饭桌上,可没那么简单。清明前,农人先把地翻一遍,翻的同时撒上肥,然后把地平整一遍才好播种。等地里的苗长出来,又要到地里走一遍,把过密的苗锄去,这叫间苗。之后就隔段时间锄回草,不细心下力气管理,地里的营养都让杂草吸收了去,玉米哪能长得好?一块地至少得锄三回草,才能等着秋收呢。真等到秋收还得挨个把棒子掰下来运到地头,剩在地里的棒子秸不能扔着不管,得砍下来,连地里的扎头都得连根掘起,不然来年,地没法种。看我们听的认真,小邢接着说,我这只是简单的把流程说了一下,每一道工序里的细致活还多着呢,不亲身体会说了你们也记不住,听不懂。
一群人经小邢一说,再加上一天劳作的这番辛苦,才想到单一个棒子面窝头,放到餐桌上都得经过那么多的劳动。珍惜粮食的道理原本也懂,可切身体会没有,所以做的并不到位,想想平时在餐桌上的浪费,真是罪过,罪过。小张感触最深,连连说,我以后可再不浪费食物了,要不今天这手上的水泡就白起了。
第二天大家都分到了磨好的棒子面,家家晚饭的主食一样全是窝头,都说吃着香,看来自己付诸了劳动的棒子面,味道就是不一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