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如果不能够顺应人性,一定会失败。就像靠意志力来戒烟,效果一定是最低的。在《mow冥想》的终极时间管理课程中,探究时间管理的本质:管理想法,管理欲望和内心。如果通过每日的觉察来给自己解套,你的一天将过的无比自由且充实。
今天想说一下“要”这个词,我需要XXX,我想要XXX。你需要的真的是你需要的吗?还是你以为你需要的?你想要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还是你单方面的以为它是你想要的?需要和想要,不能凭感觉妄下结论,最好的探究本质的办法就是提问。还记得人生三问吗?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回答问题的就是梳理思考本质。在区分需要和想要的维度,可以借助这几个问题。如果我没有了它,生活会有巨大改变吗?还是仅仅是一点可惜的情绪?这件事如果不去做,我会后悔吗?这个东西如果不买,我的生活会生病吗?还是仅仅拔除了一些虚荣心,亦或者是占有欲?
这几天手机又“充实”了起来,核心原因可能是“闲的”,或者说自己这支箭不知该射向何方,任由惯性思绪火车来去自如。想旅游了,下载几个“驴友”APP,然后就投入到忙不迭的发动态,打造主页,社交中。然后又忙不迭的去刷别人的动态和消息。我们总是会被想法“困住”,事实上是我们想要被困住,想要浪费时间在这上面,所以才创造了自己“闲得无聊”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想去无效社交,我们就不会让自己“闲得无聊”。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一切目现实都是我们自己的目的,我们想要生活不幸,想要社交恐惧,想要行尸走肉的生活。。。所以我们创造了生活中的一桩桩悲剧,创造了他人对我们异样的眼光,创造了漫无目的,随遇而安的状态。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个问题,为了达到那些不幸的结果。
早上的晨间日记是关于“被冻结的能量”。我选择把自己和父母过往的“经历”藏在心里,避免它“消散”。也选择了这其中的亲情能量紧紧的锁住,不让他流露出一丝一毫,这样我就能时不时的来“回顾一下自己这个“小秘密”,“小宠物”。从本质上来说,我害怕“释然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如果我释然了,我就没有了制衡父母的“王牌”,我就丢了一张牌,这在关系中是不利的,因为我理解的关系更多的是“控制”,而不是“爱”和“信任”。包括在工作中,我们总会在内心把社交定义为“比较”,把朋友定义为“衬托”,把爱定义为“控制”,因为我们内心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本身就是爱,就是信赖,就是信任,我们必须从外界的对比,衬托,控制中,明确自己的存在,因此我们收集和同事,和朋友,和爱人之间的“旧账”,把它们装入自己的武器库。不断从外在“武装自己”,直到自己手上全是“尖刺”,是我们不愿放弃这些武器,也放弃了其他人对我们的“关怀”,我们把自己紧紧的保护,紧紧的锁住,不断的擦一擦这些武器,抓得越紧,他人就越难以伤害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