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听得到的两个专栏,一个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个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同时还在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on writing well》,在听课和看书的过程中如果听到相互联结的内容,就会吸收得更快。
1 站在她/他的角度
凌晨两点,手机铃声把我从睡梦中震醒,来电显示这是我那22岁表妹,她哭着对我说好了6个月的男朋友和她提分手。
我不会安慰人,耐心地听她讲了半个钟头,听到精神振奋,我忍不住安慰她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但是这种无力的安慰也没起到作用。
在他们的感情中,我得知是男孩死命追求表妹,而表妹一味嫌弃对方,一直对这段感情不满意。
由此我想到在两性关系中,如何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呢?
在专栏中,我找到了答案:多为对方考虑,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他/她的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
换个角度看问题,从需求的角度出发除了用在感情生活中,更适合于商业市场与职场。
真正决定产品价格的除了成本还有需求,这是高中时我们就知晓的道理。可是真正去应用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产品卖个高价,那就多想想掏钱买你东西的人最在乎的是什么?
要想把生意做大,想一个人的需求不行,想一群人的也不行,至少得一个国家吧,更远大一点,再想想全世界的人的需求,至少衣食住行是现在大家必需的吧。如果人工智能发展以后呢?衣食住行的比重会不会降低呢?那什么会成为所有人类的刚需呢?
作为一名新东方的英语老师,李笑来在初到新东方时就想着什么内容才是大多数人需要的以及什么课程是稀缺的,他思考一番之后发现写作老师非常稀缺。于是教写作的他总是被排满了课。
写书时,他看到背单词是绝大多数人的刚需,于是他的《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畅销了14年。这都得益于他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事的结果。
而薛兆丰教授也总是在开学时和台下的同学们说他们为什么需要学点经济学,学点经济学会对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而不是说因为他自己需要买个新的洗衣机,所以大家要来上他的课。
2 也锻炼一下智商
同样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也是一种锻炼智商的方式。
有人觉得记忆力好智商高,有人觉得数学、物理学得好智商高,有人觉得反应快比如说话速度快智商高,但是在智商中学会选择这一点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很重要的。
如果归纳一下大家对智商的理解,那么其实质可以归结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站在需求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世界需要什么,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经验、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
能想明白沟通中的对方怎么想的是智商高的表现。
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得很刻苦,刻苦到初中时有一周晚上10点睡,凌晨4点半起来做历史题,一周后我发高烧住进医院打点滴。
长期刻苦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确实好,高考时发挥正常考上一所北京的985大学。但是在所有的学习生涯中,遇到我的人都觉得我是那种学习很差的人,他们知道我成绩那么好时总是露出惊讶的神情。
一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的智商确实不高,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小时候到大学,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以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很难理解他人怎么想。
大学刚毕业也因为不能理解别人的意思,在职场上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
是近两年的持续学习锻炼了元认知也渐渐更能懂得别人怎么想。而开始写作,写得也不好,一方面因为自己的思考不够全面,深入,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站在很多读者的角度,去想他们需要什么?
当然,思考读者的需求这件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