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不久的3月7日,是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的逝世纪念日。1999年的3月7日,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在他最后一部作品《大开眼戒》上映之前,去世了。
这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导演。与他合作过的演员称他为片场暴君,因为他喜欢一场戏拍上数十甚至数百次,只为挑选自己认为最完美的一条;作家斯蒂芬金因为他对《闪灵》的故事擅自地大修大改,而与之闹翻拒不承认电影版。而另一反面,他的许多作品被许多影迷奉为神作,甚至一帧一帧地解读;他的作品中那种极度理性的风格在电影史中更是独树一帜。
从1953年到1999年,他导演的电影总共有13部。而在这其中,有三部被人称为“未来三部曲”,也可以说代表着库布里克的最高水准。
奇爱博士(1964)
《奇爱博士》还有一个很长的名字:奇爱博士或者我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豆瓣评分8.7,IMDB评分8.5,排名top50。
电影讲述了在冷战时代的美国,一位空军将领为掀起战争,私自下令让空军轰炸苏联。得知此事的美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联系希望澄清误会,然而却被告知如果美国投下炸弹,那么他们研发的“世界末日装置”将自动启动,届时全世界都将毁灭。可惜因为美国军方无法与全部战机取得通讯,最终还是有一颗炸弹在苏联投下了,“末日装置”随之启动,世界毁灭无可挽回。此前一直静默的奇爱博士从阴暗处登场,提出了他的计划:挑选优秀的人进入地下躲藏,并且男女比例控制在1:10,恢复一夫多妻制,接着等待一个世纪后后地面恢复生机。电影在奇爱博士一句“我的元首,我又能走路了!”以及《we'll meet again》的歌声中结束。
这可能也是一部主角在最后十分钟才正面出场的电影了。然而不用怀疑,奇爱博士正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所在,他其实是片中所有人的缩影,是人类好战本性的缩影,也是纳粹主义的缩影。他最后提出的那个疯狂计划,不过就是希特勒种族优生论的变种和前奏。
奇爱博士出场不多,但他那坐着轮椅并且肢体动作极不协调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左右一直在努力制止着不同话的右手,防止它乱动。然而到了世界局势无可挽回之时,他的右手做了一个标准的“纳粹举手礼”!那么此前他的怪异行为都可以解释了——他一直在隐藏着自己的纳粹身份,只等待时机成熟才会暴露出来。从隐喻的层面来说,这其实象征着纳粹主义在西方国家名亡实存长期蛰伏,只待局势动荡就回魂,就死灰复燃!电影最后一幕,一直行动不便的博士,重新站了起来,口中激动地喊着“我的元首,我又能走路了。”未来的景象会是如何,已经呈现眼前。小小的一幕,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目睹着“纳粹礼”、博士重新站立等等怪异现象的政客们,只是露出了看小丑戏一样的讪笑,没有人能正视并且看透。电影中的各色政客,无论他们表面上是否支持战争,其实内心在知道战争即将来临时都是心中暗爽的,而当得知了奇爱博士那个疯狂的“纳粹式”的种族优选计划,他们的喜悦更是完全盖过了对末日的恐惧,有人甚至已经开始憧憬起即将的生活了。电影还有一个安排巧妙地细节,总统、叛变将领旁边的军官以及奇爱博士都是同一个演员扮演的。佩服演员的高超演技之余,我认为这是库布里克在用电影的手法向我们揭示:他们,都是一体的;人,本质是相同的。
对于这部政治讽刺喜剧,我只想用“伟大”来形容,因为它对政府对政治的讽刺达到了尖酸刻薄不留情面的地步。再看其他的讽刺剧,也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牛仔机长骑着炸弹欢呼着坠向地面那一幕,每次看都会被震撼得头皮发麻,那大概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诡异最可怕的镜头了。一个无知的战争机器,自以为做的是伟大的事业,疯癫亢奋地坠向自我的死亡,也让整个世界坠向了毁灭的深渊。
2001太空漫游(1968)
《2001太空漫游》并不是一部好懂的电影,甚至在很多人看来非常沉闷。我也必须承认我虽然喜欢它,但是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睡着了两次。如果对电影剧情看不懂而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小说《2001太空漫游》理解,这也是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一起创作的小说,其中解释了很多电影的谜团。
这部电影大致讲了一个外星高等智慧在史前时代介入人类的文明发展,并引导着2001年的人类向太空深处探索,以此研究人类的文明发展状况的故事。期间还融合了一个以高智能计算机为主角的太空杀人事件。
2001太空漫游一大贡献就是它的特效。在制作影片时,库布里克力求所有的模型、场景都能符合物理科学,而且他也尽力做到了。片中第一次表现了大型太空站的外观及其内部的重力装置,也表现了及其逼真的月球场景,而要知道此时人类还没登上月球呢!《2001》带动了一股科幻片中特效严谨化的风潮,在这之前,科幻电影的特效还只是追求猎奇诡异呢。
在这部影片中库布里克依然悲观地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在电影里,他故意设置了太空飞船上宇航员与高智能计算机作为相互依赖而对立的两方,宇航员总是冷冰冰的不爱交流,相反计算机更加有人情味。最为讽刺的是,片中那件著名的计算机谋杀案,是因为计算机以“诚实忠诚服务人类”为设计目的,而地面上木星探索任务的总指挥发布的命令,则是要它对宇航员做出欺骗行为,这因此导致了电脑的逻辑线路错乱陷入发疯状态,最终导致了飞船上宇航员的丧生。
除了这段主线情节之外,影片中还多处探讨了暴力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史前时代,猿人为了与同类争夺水和食物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人类开始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公元2001年,人类的两大阵营,美国与苏联将人类的足迹延伸到了太空,而追究其动因,仍然是为了互相争抢资源,互相敌对。
因此那个史上最经典的蒙太奇镜头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人类从原始到现代并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是热爱暴力的生命。
发条橙(1971)
《发条橙》不算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但是它依然让我佩服。
电影讲述了青少年在家中是个乖乖仔,而私底下却变得格外反社会和暴力,经常与伙伴一起闯入各种地方进行破坏、对人施暴。终于他被捉住,投入了监狱。之后他意外被一个社会学家发现,让他成为一个正在进行的实验的实验对象:给他吃下一种药物,并强制他观看各种暴力行为使他感到恶心,以达到戒除犯罪的作用。最终阿利斯成功地达到了这个效果,他出狱了。然而之后他只要遇到一点点与暴力有关的事物,他都会感到恶心,完全无法生活。于是他再次接受治疗,不再对暴力感到恶心了。结尾他说:我康复了。
这部电影应该是库布里克对人性最直白的讽刺了。他通过一个荒诞的人性治疗实验告诉我们,人的恶,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然的,如果试图去纠正遏制,反而是不自然的,也就是说人的恶事不可能被治愈的。而且这里有个有趣的悖论,以恶的手段治愈了所有人类的恶,那么这个恶的手段是不是就是最后的恶了?那么这个恶又该如何治愈呢?
这也是“发条橙”的寓意:不自然之物。橙子是水果,而发条式机械,两样被强制结合在一起,正如被治疗后的阿利斯一样是种古怪的不自然之物。只有重获暴力,他才是自然的。
本片曾经有几十年是禁片,而提出禁了这部片的正是库布里克本人,因为他发现这部片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也是他让人钦佩额地方。
结语
库布里克被称为是一个纯粹的“悲观主义者”,这一点在“未来三部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一部是政治讽刺喜剧、一部是太空科幻、一部是犯罪片,三部电影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但都有一个共通的核心,那就是以虚构的可能性,探讨着人性的黑暗与局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