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爆”了。
豆瓣8.4分,上映5天破8亿。
易烊千玺和周冬雨的演技可圈可点,电影也引发了大家对校园霸凌的关注。
然而看过电影才发现,它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大部分人忽视了这场悲剧背后的重要因素:父母和家庭。
1
多少孩子毁在父母的期望里
片中的霸凌者魏莱,让多少人毛骨悚然。
一个看似拥有完美人生,家境优越,成绩优秀,家人眼中美好懂事的乖乖女。
在学校里,却是把同学欺负到崩溃跳楼的“恶魔”。
面对同学的离世毫无愧疚,警方质问时面无表情地说出:
“死了不好么?要是她没死,她妈也弄不到那么多钱。”
谈起一条生命,非但没有痛惜,反而充斥着对死者的鄙视,和对金钱的看重。
因为女主陈念挺身而出,为身亡的女孩盖上外衣,魏莱转头就把陈念作为下一个欺凌的目标。
在陈念的椅子上倒红墨水,把她推下楼梯,带人扒下她的衣服拍裸照……
然而,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霸凌者,却在影片最后反过来跪求陈念饶过她。
不仅掏出手机,想付出所有钱请求原谅,甚至主动撕开衣服,愿意用自己的裸照平息陈念的愤怒。
只因为如果陈念报警,魏莱一定会失去参加高考的机会。
而这样,她的父母会对她彻底失望。
高考才是她的命,父母对她寄予了太过沉重的期望。
因为第一次高考失败复读,父亲已经一年不与她讲话,母亲也始终灌输给她: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
案情审讯时,警官叫来魏莱父母,他们知道这场暴力事件与孩子有关系,只是云淡风轻地回应:这种小事,不要影响了孩子的未来就好。
魏莱母亲更是反问警官,为什么不问问受害者心理承受能力为什么那么差。
这些家长对孩子最常说的话就是:别人可以失败,但是你不行。
因为我们给你的都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你一定要比所有的孩子强。
疲惫和痛苦都是弱点,你不能有,只要流露出来一点,我们就惩罚你。
对成绩变态式的重视和极端严苛的要求,多半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这样的孩子或许对爱护和同情都无法感同身受,因为他们自己就很少得到父母的珍惜。
家长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最终会影响孩子对待世界的方式。
孩子模仿自己的父母,觉得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机会,主动对弱者施加欺凌。
冷血无情的人,大多教不出心怀善意的孩子。
2
孩子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坚强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陈念给母亲染发。
母亲说:“我知道我这个妈不怎么样。”
她为了补贴家用,长期在外贩卖三无面膜,还欠下一屁股债。
债主隔三差五追上门讨债,陈念母亲完全不放在心上:“没事,你一个小孩子他们不敢拿你怎么样?”
她不知道的是,债主砸门,陈念只能自己躲在墙角不敢出声。
陈念被魏莱带的一群人堵在家门口,没人保护她,她只能选择逃跑。
债主全网宣扬陈念母亲不还钱,陈念因为母亲成了同学眼里的笑柄。
母亲只留下一句话:
“你再等等啊,等到大学毕业就熬出头了!这算妈欠你的。”
母亲教给她的“忍”、“熬”,成了陈念面对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
不反抗、不告状,信奉一味的忍让能够平息事端,捱过高考就好了。
一边是奋力于学业,一边是忍耐欺凌,双重压力下的陈念不但没有受到母亲的保护和照顾,反而还要承受她的期待:我就指着你呢。
影片里有一个陈念,现实中有千千万万个重压之下的孩子。
他们拼尽全力伪装出“能干”和“坚强”,只因为没人可以依靠。
孩子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属于家长的责任。
没有人天生善于坚强,只有逼不得已才会扛起不该背负的压力。
陈念被欺凌之后与母亲的那通电话,哭到鼻涕都出来,但还是用平稳低语气安慰母亲。
即使身处阴沟,母亲不尽责,她仍然把妈妈放进美好的未来。
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哪怕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想让父母担心。
也许她的母亲是为了赚钱生活,但比起经济条件,孩子更怕没人爱,没人疼,没人保护。
每一个故作坚强的人,背后或许都有一段不想诉说的经历
3
生而不养,算什么父母
魏莱和陈念尚有家庭,混混小北则彻底被家庭抛弃。
13岁,就开始一个人生活。
父亲丢下母子两人跑了,母亲没有能力抚养他,带着孩子就没饭吃,扔了孩子才有人要。
母亲抛下他,再也没有回来。
13岁的小北没有糊口的本事,父母不尽责,他一直以伤害自己为代价换取谋生。
为了生计天天和社会人士打架斗殴,鼻青脸肿是家常便饭。
混混小北和好学生陈念是两个世界的人,原本不会有任何相遇的可能。
陈念一时出手相助才相互认识。
两个人,其实缺失的都是父母应当给予的爱和保护。
他是小混混,没文化,爱惹事,但他也有悲悯的一面,更有温暖善良的一面。
如果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有父母照顾教育,他或许不会是这样。
少年的感情如此纯粹,为了保护陈念,小北甘愿为她顶罪。
警官如何逼问他都咬死不松口,唯独提到母亲,他就像野兽苏醒,警告他们不要叫母亲前来。
家庭是他唯一的软肋,童年的阴影或许会在心里停留一生。
小北就像是一只坠落污泥的幼鸟,生活在阴沟之中,他永远渴望永远触不可及的,是那片灿烂的星空。
每个生命诞生时,都有一双清澈纯真的眼睛,值得拥有最美好的世界。
只是很多家长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人生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校园,所有父母都是子女在人生成长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
孩子也是父母教育的镜子,是妖是魔一照便知。
就像陈念所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可真正教会少年们这堂课的人,难道不应该是父母吗?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悲剧。
这出悲剧的主角是三个花样年华的少年人。
一个得到了冷血的教育,她用同样的冷酷去凌虐同学。
一个失去了妈妈的保护,一味地忍耐最终爆发失手杀人。
一个被父母抛弃,每日在用暴力求生。
他们是悲剧的主角,却不是悲剧的导演。
追根溯源,父母失衡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可能才是那把匕首。
那些抱怨孩子不争气的父母,或许从未在意过:
为人父母的第一课,是先懂得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