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了清华教授钱颖一的一篇文章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当然无存”,里面对我们教育缺乏创造力的现状、原因做了详细的阐述,最后还给出了教育层面的很好的建议。作为一个重视创新教育的妈妈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根基。幼年的思维模式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重视创造力的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那关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们在家庭层面应该怎么做呢?基于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几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必须变成那样的人。活出自己期待的样子,成为令孩子骄傲的榜样。”这句话一直埋藏在我心里成为我最基本的教育准则。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在对孩子有各种期待的同时对自己呢?还有孩子是不是也对我们有各种期待?我们期望孩子成绩优异,孩子期望我们财富自由;我们期望孩子德才兼备,孩子期望我们声名显赫;我们期望孩子独立自主,孩子期望我们神通广大。面对这样的期待差我们怎么来平衡呢?是这样吗?“爸爸妈妈已经长大了没希望了你别期望我成才了,孩子你还小还有希望赶紧努力学习” 那孩子可能就要心里默念了“我什么时候长大啊,什么时候能不用学习了啊”。我就想说了,你不努力凭什么让孩子努力?你做不到凭什么让孩子做到?你都没有独立的自我凭什么期待孩子独立?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段难得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的过程。看着孩子从抬头、翻身、坐、滚、爬到站、到一步一步的走,生命一点一点绽放他神奇的力量。我们就该屈服于眼前的苟且吗?我们小时候那些奇妙的想法呢?那些久久缠绕我们的梦想呢?那些无数次伸出手又缩回去想触碰又不敢触碰的欲望呢?哈哈,活力四射起来吧,我可爱的大人们!去努力追寻我们想要的东西,努力成为那个我们想成为的人。摒弃你的威慑力,摒弃你的控制力,用你活力四射的生命力来感染孩子。相信未来我们和孩子各自都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那时候我们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但是我们却拥有着同样的自我实现的幸福。
二、让孩子独立自主
孩子虽然是我们生的可是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未来必将走向分离。在幼年我们对他的哺育、保护、帮助、引导都是为了他能在社会上独立自主的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这里应该没有人养育孩子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在自己的掌控或者只是指导帮助下生活吧。)
既然我们不能守护孩子一辈子,既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孩子独立,那为什么不早早的给他自己做主的权利呢?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早早的干上自己喜欢的事。不要怕孩子犯错、不要怕孩子摔跤。你发现没有,在孩子们干上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他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耐力、激情、活力、合作的能力统统的都激发出来了。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决定、又不断的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断改变、不断调整,然后又不断的重复着体会一个个小小失败的痛苦,感受一个个小小成功的喜悦。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各种潜力不断的被激发不断的被锻炼。我们还担心他的创造力吗?其实在孩子世界里的那些小成功小失败和我们世界里马斯克的大成功和大失败体验是一样的。所以请不要阻止你眼前的这个“小马斯克”了。放手让他自己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对自己负责,早早的干上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写到这可能会有人问我,那我的孩子就喜欢看手机怎么办?我就由他看?出现这个问题首先家长要审视自己看手机的时长、每日安排、审美高度、兴趣广泛程度、眼界的宽度,工作和生活的综合能力。其次看孩子的生长环境。找到孩子沉迷手机的根本原因,不拘泥于表象,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例如他喜欢看手机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生活环境单一无趣又经常看到大人看手机,那就需要大人给孩子创造更优质生活环境,家长自己不看手机,多看书,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在野外玩,带孩子体验各种活动,结交兴趣广泛的朋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总之从多维度拓宽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抬头看得到天空,看不到天花板。等他发现真实的世界手机虚拟世界有趣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沉迷于手机。
三、让实践引导知识的学习
记得小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数学遇到难学的就责怪那个发明数学公式的人;古诗遇到难背的就责怪那个写诗的人,心里就类似这样唠叨:“好好闲着弄什么公式写什么诗啊,害我们学的这么辛苦,哼,讨厌的古人!”。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到了一个个的数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开始渐渐体会到那些美好诗句的意境对人精神的滋养。想着他们要能穿越过来肯定会这么说:“科学家:‘嗨,小家伙!算不出成本了吧?用我的这个方法。明白了吧,我当年发明这些方法是为了帮助你解决实际困难的。’;诗人:‘你好,孩子,怎么一个人喝酒?感觉孤独吗?我当年也有和你相似的境遇,还写了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想着世界上曾经还有一个类似的我,你会不会好点?”
写到这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些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怎么来的?不错,知识是通过长久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成果。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知识来源于实践,又要被用到实践中去。实践中总结知识,获得知识去更好的实践,这个过程就是发展。当一个人真实的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他会自然的渴望知识,会主动去学习知识解决自己在实践中的问题。所以知识不用人们使劲往孩子脑子里塞。放孩子在他喜欢的生活实践中他会自己主动去学习。他会把他学来的知识用到他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里他的创造力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警惕掉入伪教育的怪圈
现在有的人教育孩子就类似于绑住孩子的手绑住孩子的脚蒙住孩子的眼睛撬开孩子的嘴巴使劲的往里面塞知识。边塞还边告诉孩子:妈妈都是为你好,妈妈什么都不用你干,你就管吃知识,快吃快吃,多吃一些。你赶紧啊,你看隔壁小明比你吃的可多多了。你知道不知道,等你知识吃的足够多了咱们“高考称”上一称,过了线,你就有出息了,那时候想干什么干什么妈妈就不管了。后来孩子渐渐长大,终于过了“高考称”上的线。妈妈松开了孩子的手脚揭开了孩子的眼睛,孩子面对这个真实又陌生的世界却不知道想干什么了。然后孩子开始跌跌撞撞的去认识世界。开始遇到那些本该小时候就该遇到的问题。再回来找妈妈,妈妈一个劲的抱怨:“我怎么生了你个没出息的东西?真是让人操碎了心!你都这么大了怎么什么也不会?怎么还来找我?光会捅娄子!真是气死我了。”这个妈妈丝毫没有想起自己以前对孩子干了什么。更可悲的是等这个孩子长大了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繁衍着。
宇宙对地球的浩瀚广阔就像世界对个人的浩瀚广阔一样。不管是从时间轴上纵向的看历史现在和将来,还是地域轴上横向的看世界各个不同角落,我们个人所触及的时空都非常的有限。这个世界充满着复杂多样的意识形态。有人走在求温饱的路上,有人走在致富的路上,也有人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求温饱的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致富的人吃饱了还想要个自行车?走在自我实现路上的人也可能不理解致富的人不能实现自我要财富做什么?对求温饱的人来说自行车不能解决眼前的温饱,要那没用。对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来说财富名利那是自我实现的附属品,就像珍珠和装珍珠的盒子,不能光要盒子不要珍珠。然而一个人的创造力就藏在这个“珍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