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都没能忘记她,那个陪我度过中学六年漫长岁月的她,那个在我毕业工作后仍然念念不忘的她。
注:全文约1900字,共4节,阅读需8分钟
第柒夜
01
1992年冬,我生在一个豫北农村的家庭,90年代外出打工潮的出现,我自然而然的成了“留守儿童”,隔代的祖父母成为我有生以来见得最多的人。自卑和孤独像梦魇一样一直萦绕着我,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好在我成绩还算说得过去,小学毕业便考上了县城的实验中学,那一年是2005年,这在农村老家也是件了不起的事儿。县城和家的距离有40里路,那40里路承载着我对家的思念,对年迈的祖父母的牵挂。
寄宿制学校每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当时回家这两个字有一个通俗的叫法“返里”,寝室-教师-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煞是无趣,因为在校期间是不允许出学校大门的,于是我就爱上了那个记忆中很大的操场。
晴天下午放学后,晚自修开始之前,我都会去那里散步。我喜欢夕阳,觉得那种璀璨无比的日落的色彩是那么温暖,操场上的草会生长的得很高,秋天的时候还会有许多蚂蚱,我仿佛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一片天地。于是在每一个晴天的傍晚我都会出现在那里,直到我遇到了她。
02
某个晴天的黄昏,我依旧来到操场,风吹得人很舒服,隐约听到有人在抽泣,声音很轻。
出去好奇,我循着声音想探探究竟。
只见一个很瘦弱的小姑娘依偎在操场的一角,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其实我并不知道是哪里特别,但现在想来应该是年轻(年少)的她肯定经历了什么不好的东西。
“你咋了?”但是我根本没有得到回应,或许是她不想理我。
“我妈妈走了,她一个人回了南昌。”听到普通话的我有点懵,其实在初中除了上课的时候会说普通话,其他的时候都是用家乡话交流,在这个贫穷的豫北小县城没有多少外地人。还有南昌是什么地方,我都没听说过。
在后来从她口中得知她叫丫丫,她妈妈是我们老家人,嫁到了江西南昌。只是初中的时候带她回姥姥家读书。
关于她我并没有多问什么,我记得我安慰了她一番,一起坐在操场的草地上聊了很久,大多也都是关于爸爸妈妈,关于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我便送她回了教室。
从那以后,每个晴天的傍晚我去散步,都会看到她,微笑着等我。
03
记得那年深秋的时候,我约了丫丫去老家的田里烤红薯和玉米吃,虽然弄的两个人脸上都是炭黑,但是她红扑扑的小脸到今天还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样一直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一年后她告诉我要回她自己的家了,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为是她要请假回她姥姥家,我还问了句她是不是感冒了。
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她要回南昌。
那个时候才初二,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离别到底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以后的日子甚至连面都没再见上一次。
很难表达清楚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只是觉得这个和我一起相处了人就要离开了,又少了一个玩伴了。
就这样没有离别的拥抱,在学期末的最后一天,我们相约之后要互相写信联系,然后一句再见,我便失去一个陪伴了我无数黄昏的朋友。
每月1次的通信开始了,每个月的4号-6号我都会去传达室找自己的信件,还好每次我都能如愿的找到,那个字迹清秀的信封写着我的名字。就这样又过了2年,在中考之后快要进入高中的我又收到了她的信:
Xxx,
转眼2年就过去了,你应该要去读高中了吧,和你那里相比。
南昌的夏天真的很热,还是怀念和你一起去操场散步的那段时间,秋天的枯草和蚂蚱。我要去读卫校了,这是爸爸的决定,不过也还好,做一个护士也蛮不错的。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买了手机,号码是xxxxxxxx
我想如果你也有手机的话,我们就可以互相发短信,可以偶尔打电话。
Xxxx
信的具体内容已经很模糊了,大概还记得这些。后来我便央求着家里买了手机,代价是我愿意每个月从生活费里节省出来,那个诺基亚手机用了200多块钱,也是我第一个手机。
04
而后的高中生活,10:30晚自习过后都会收到她的短信,诸如累不累、今天有什么新鲜事之类的话,但是每一次我的回复都没有得到回应,第二天她又很抱歉的告诉我,她睡着了。
我想象得到卫校应该没有晚自习,她不爱出门,晚上睡得特别早。那时她几乎每天晚上10:30准时发来短信,这是我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情,3年的高中时光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有她的陪伴。
我曾不只一次的想过,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去找她,但是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是数千里的距离。
后来我读了大学,我们之间便很少联系。渐渐地,那种感觉变淡了,我感到很可怕,想去说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开口,想抛弃,但是根本不能完全忘掉。
工作到现在基本上没了联系,只是在每一次醉酒之后。眼前总会出现一个瘦弱的身影,单薄的身材,在操场上奔跑、握着手机等待然后睡着。
作者/花生拼毛豆(“负三楼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