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如今人们追求快和新,甚至都要预知未来(科学上对未来的研究肯定是超级棒的),每天的各类新闻层出不穷,一个热点没看到,就怕自己落伍 ,听不懂大家谈论什么了。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爆炸新闻一出现,总是会反转反转再反转,前几年火爆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姚贝娜去世、父亲给白血病女儿拉捐款等等等等,大家跟风评论,伸张正义,抒发感情,不到一天就被打脸,打完以后赶快撤回自己评论,结果第二天剧情又反转,自己前一天抒发的愤慨竟然蒙对了,可是不好意思再抒发了,只能不予评论了。王小波说:逻辑的力量有限,它只局限于相信逻辑的人,因为逻辑并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有的人可以只靠偏见和迷信生存。其实也没这么严重,只是大家不要忽略了思考的时间,不急着作出评论,让子弹飞一会儿,才是成年人的正途。
《圣经》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情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就连去年赵雷大热的民谣《成都》,开头的过门儿音乐和二十年前毛宁杨钰莹唱的《心语》开头是一模一样。所以也许,我们现在所受的困顿,原来只是寻常的苦;所感受到的希望,也是寻常的幸福。
我进步最大的时候,最不合群。2017年我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关闭了朋友圈,看不到任何人发的东西,(如果我给你点了赞,那一定是我专门点开了你。)原因一是保护视力没事少玩手机, 另一个就是不关心现在流行什么大家在议论什么,有效的资讯我只看几个优质的公众号就够了。有个作家在一次电视节目上说,他去乡下采风,8个月与世隔绝,没有电子设备,觉得一定错过了很多新闻大事,终于要回城里了,有个很健谈的朋友开车来接他,他想着路上只有4个小时的车程,不知道够不够听完这8个月的新闻,就说:开始讲吧,讲讲这几个月都有啥新闻趣事。可是这个健谈的朋友想了想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好像这8个月没有什么新闻有可说的必要。所以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新闻都是无用的,所有的人和事需要时间的沉淀,回过头再去看,才能看到真实的面目,就像《百年孤独》里梅尔基亚德斯说:这个秘密要等到一百年时才会揭晓(最近频频提到这本书,我是中毒有多深)。
说到读书,不得不先说读什么书,德国最有名也是最怪的一个哲学家叫叔本华,他的名言是:远离畅销书。他说人类的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要用来读伟大的经典,这些经典要么是经过大浪淘沙被证明是有营养的,要么是被世界各个国家民族认可淘汰过剩下来的,所有的经典,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先锋。而大量的新书当中,也就是畅销书中,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汰,能够成为这个时代先锋的寥寥无几,你我都未必有这个慧眼(芮成钢的《虚实之间》我真的看过,现在想来好尴尬)。长远地看,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那种仅仅为了出售而制作出来的东西,诚然可能在市场上销行一时,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迟早会过时和被彻底淘汰。读书是与历史上伟大人物在交谈,我觉得也不用伟大,与作者在交谈就很好,经典书的作者就足以使我交谈甚欢。
政声人去后,我不是政客,也就是个围观的,只是我不想踮着脚尖往前挤着看有什么热闹,我就站在人群外面就行,我想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