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读完非暴力沟通——超全笔记

图片

关于本书

书名 《非暴力沟通》 作者 马歇尔·卢森堡
出版社 人际关系、沟通、情感 阅读日期 2020年5月
豆瓣评分 8.4 我的评分 ☆☆☆

作者简介 · · · · · ·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破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是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简介 · · · · · ·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

■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D1 第一章+非暴力沟通目的+第二章

图片
  1. 找到问题——暴力沟通使人痛苦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的语言确实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敌视,还会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这些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1. 分析问题——暴力沟通有哪些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以某些道德准则为指标,通过推理、比较和鉴定,作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或评价的过程

【思考】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容易被一些零碎的、片段的、局部的事实所包围,靠着这些并不完整的信息,随意去评判他人的道德人品
  
【行动】时刻谨记,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用来评价别人!!!

进行比较

将事件或人进行分类比较,也是利用自身价值观做出评判

【思考】很多人喜欢把对方跟别人做比较,对孩子,对爱人,对家庭,这种方式很伤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谁都不希望自己拿去跟别人做比较
【行动】不要拿自己和别人去比较,也不要拿不要拿对方和别人做比较

回避责任

使用“不得不”回避责任

【思考】
  回避责任把责任推给别人。觉得自己才是“牺牲者”的角色,例如使用“我不得不这样做”,“不是我的错”,“我没有”这样的话,这样畏畏缩缩回避责任只会让你自己也瞧不起你自己,更别提对方了,和别人有矛盾时要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自己的责任就勇于承担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思考】我想了想对于这种人就直接拒绝,他都好意思为难你了未什么不好意思拒绝,我以前常常“被强人所难”,最后发现不反抗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的艰难

其它不好的评价人的方式

【指责】:主观认为是别人不对,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对方,例如:“都怪你”“都是你的错”“还不是因为你”
【否定】:每当你兴高采烈的和他说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事务时,他们总是会习惯性地表示嗤之以鼻,说这有什么,这个很差好吗。我今天就遇到了,气氛一下跌入谷底,我感到很尴尬,感觉再也不想和她说了
【说教】:喜欢说教的人没聊几句就开启心灵鸡汤模式,即使察觉到别人的不满也无法停止下来,很喜欢评价别人,对别人的生活做出建议。
【任意打断】:有些人喜欢在别人还没有说完话就打断别人,还觉得自己很聪明,没有想到这是种不礼貌的行为
【随意的评价和结论】:不要在没弄清楚事情之前妄下结论,你不知道你的话对别人有多大的影响
  1. 解决问题——使用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简单来说是一种沟通方式,它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注意: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的步骤

1.什么是我的观察

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2.我的感受如何

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3.我需要什么

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我的请求是什么

表达请求而非命令

注意:

  •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
  •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思考】
这两章作者并没有给出非暴力沟通步骤的具体细节,只要是有个大概说明,但是要注意,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是对四个要素的察觉,而不是逐字逐句的去使用

D2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中心思想】

  • 沟通时要注意不要将评论和观察混为一谈
  • 区分"带评论的观察"和"不带评论的观察"

【书摘】

  •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Wendell Johnson)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 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厨师”一词定义人

【思考】

我觉得文章标题不严谨,观察是指观,看、听等感知行为,评论是指对事物进行主观的自我印象阐述,观察和评论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怎么区分,这两个不是对立的,如果真要区分,应该区分的是 "带评论的观察" 和 "不带评论的观察"。

生活中人们倾向于使用"带评论的观察",通过评论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并为事物贴上一个标签,这些标签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对方的态度,以及沟通的内容。当我们评价对方不好时,例如:”自私“ ”小气“ ”懒惰“ ,通常对方根本不接受,对方会反驳,解释,甚至反过来攻击你,最终不欢而散,甚至加深怨恨。当我们评价别人好时,如果不加描述,仅仅是评价"聪明"、"优秀",刚开始对方会高兴,开心,时间长了他会觉得你是有目的性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为了赞扬而赞扬,最后他很有可能感觉不高兴,甚至感到厌烦,两人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所以尽量避免使用 "带评论的观察"。

但是想要完全做到 "不带评论的观察" 是很难的,因为一般人陈述观察时或多或少都带着自己主观的想法,如果非要用”静态的语言“去描述”动态变化“的全部细节,就会造成许多困扰,所以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张评论时,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行动】

沟通时,不要不假思索的进行评论和评价,多一些观察和对事实的陈述,再去表达感受

【案例】

书中案例
以下这首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
图片
图片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中心思想】

  • 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感受是我们内心真实情绪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真情实感;而想法更多的是我们自身的一种感觉,一般都是“我觉得”“我感觉”如何
  • 真正意义上的感受,是需要通过描述感受的词汇来表达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准确而详细地描述和表达。例如,我很高兴、我很生气、我很伤心等等
  •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书摘】

| 区分 | 词语 |
|:----|:----|:----:|
| 想法 | 被抛弃、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 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 |
| 好的感受 | 感激 感动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喜出望外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
| 坏的感受 | 害怕 担心 焦虑 着急 紧张 沮丧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

【思考】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感受的人,有什么事都放在心里,虽然不怎么表达,但是却期望他人能够准确地理解,现在想想也是很可笑,人家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光靠猜么。

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隐藏了自己的感受不去表达,以致于对方无法真实地了解我们,而我们却在指责和抱怨他人对自己不理解,这样让两个人都很痛苦。即便是最亲密的两个人,也需要表达,去沟通

这章又有一个容易混淆的点,表达的自己的 ”感受“ 和表达自己 ”想法“是不一样的,感受是我们内心真实情绪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真情实感;而想法更多的是我们自身的一种感觉;表达想法常常会引发冲突,而表达感受一般不会

【错误案例】

女:你根本就不懂我!
男:你不说我怎么懂你啊?
女:真正懂不需要说。
男:你说了我不就懂了吗?
女:说出来有什么意思啊,我不说你也应该懂。
男:我又不是算命的,我知道你几个意思啊。
女:我没什么意思啊!
男:确实没意思。
女:现在我说话你觉得没意思了是吗?
男:是我说的没意思吗?
女:我说没意思就是没意思吗?
男:那你告诉你到底是几个意思啊!

【行动】

沟通时,我们只讲观察到的事实,不去评价对方的对错,然后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提出我们的请求


D3第五章+第六章

图片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书摘】

  •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思考】

  1.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图片
【思考】
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我们的感受受到我们思想的支配。换句话说,悲伤,快乐,内疚,愤怒,嫉妒,骄傲,焦虑,厌恶或沮丧等感受,并不仅仅取决于发生的事件, 他们也是由我们对这些事件的思考所决定的
  1.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思考】
指责别人是非常容易的,有时候我们会主观地认为某些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而指责会让他们感到懊悔,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变自己的行为。然而,在实际的沟通当中,指责只会增强对方的抵触和对抗心理,让双方的隔阂更大,关系更疏远。
  1.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些人批评别人,是因为那个人没有满足他内心的需要,没有达到他预期的要求,而有些人批评别人,是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1.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思考】
人们都是愿意接受夸奖,而不愿意接受批评,这是人之常情,当听到指责时,人们常常为了维护自尊心而去反驳,内心也会产生负面情绪,不要去批评别人,换一种方式说话,俗话说的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果你提出请求,很多人一般不会拒绝,
但是批评也不是一无是处,要不然怎么会有“批评使人进步”这种名言

【案例】

类型 错误 正确“我(感到)……因为我……”
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他人的行为 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他们取消了合同让我很不高兴 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对自己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 你成绩不好,我们感到失望,因为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有所进步,变得更加优秀
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指责他人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第六章 请求帮助

【书摘】

  •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 许多人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
  •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 了解他人的反应 1.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2. 对方正在想什么 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思考】

  1. 许多人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思考】
我以前有过这么几次,很难过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当找到问题的源头时,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己的期待落空了。多聆听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到尊重内心,让我想到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我想要的幸福生活是对自己的尊重,尊重自己的内心,允许自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1.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思考】
一个常年指责他人的人,和一个常年受到指责的人,我觉得会是两种性格,一个强势,一个软弱,太强势常常会命令别人,引发冲突,太软弱四处求人又会感到压抑也很痛苦,这两个都不好,所以平常心,不卑不亢最好

D4第十章+第十一章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表达伤害

图片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愤怒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愤怒,原因是自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感觉受到了伤害

【思考】

《关键对话》中有讲到,情绪并非无中生有,而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他人行为的进行了解读,从而形成感受。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主观臆断“的过程。

产生情绪:所见所闻 → 主观臆断[关键] → 形成感受 → 产生行为

为什么有的人像个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炸,别人看他一眼他就觉得那个人对他有敌意?这是因为他完全凭臆想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他内心最深的需求是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从他的收集到的信息,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得到了”对方有敌意“这个结论,从而产生愤怒

"不要忽视或压抑愤怒"

【思考】

有些人觉得压抑愤怒就是“处理情绪”,我觉得这是不对的,长期的压抑愤怒会伤害到我们的肝脏还有其他器官, 有对心里健康也是不利的,愤怒了,不表达,也许别人会认为你好欺负,没原则,自己也憋屈,表达出了愤怒,对方反而更愿意听到你的需要,自己身心也会舒畅

"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的表达"

【思考 1】

俗话说”有情绪是本能,控制情绪才是本事“,当你产生愤怒的情绪时,如果你无法控制它,就会成为它的俘虏。所以,做情绪的主人,“说情绪”而不是“做情绪”。“说情绪”就是基于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而“做情绪”就是情绪化的去表达,摔东西、摔门、大声吼叫等等。愤怒的表达常常是不理智的,深陷在那个情绪里,会说出很多伤人的话

【思考 2】

当愤怒产生严重后果时,该如何反思?

由行为反推
1.察觉自己的行为 → 2.解读行为背后的情绪 → 3.思考产生情绪的想法 → 4.找到想法背后的依据(也就是回归了事实,见闻)
 --来自《关键对话》

如何表达愤怒

1.停下来。呼吸,尽可能的放松自己

2.不要马上去评判谁对谁错,不要说出指责性的话

3.体会我们的需要: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就转变为服务需要的情感

4.表达尚未满足的需要

【思考】

按照这个流程,会不会产生”愤怒循环“?

图片

那就产生问题了,当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就要生气吗?答案当然是:不是的

一定要有这个心理预期,自己提出的需求有可能不被满足,这时候可千万不要掉进愤怒循环里,可以在源头找找原因,我们自己需求是不是合理的,这个需求是不是对对方有什么伤害?

如何避免被伤害

❌使用惩罚性的强制力:不能以暴制暴,而是要用爱和理解去感化

✅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防卫“防”的正是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而不是他人的行为是否过界。这不是批评,而是保护

【思考】

如何避免被伤害?这章讲的不是很清楚


D5第七章+第八章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中心思想:

当别人跟你说话时,首先是倾听,而不是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

书摘: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

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思考:
这是我很大一个问题,有时朋友只是想和我倾诉,疏解她的焦虑,而我为了安抚她就在想解决办法,但是发现对方还是很焦虑,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后来我反思了一下

首先我对整件事的了解仅仅是基于她的表述,其中很多事是我不知道的,也许情况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她要权衡的事情有很多,所以我给的建议根本不适合她的情况,只会让他更焦虑。如果他想要我的建议会直接的问我”你觉得该怎么办?“,没有问我的话我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倾听,让她把想说的话一吐为快。上面的常用语也要尽量避免

扩展:

《人生十二法则》中第九法则”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也有讲到这个问题,别给建议,选择聆听

书摘:

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

思考:
诊断≠倾听。问“什么时候开始这种难过的心理状态”,或许是希望通过收集足够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警惕这种看似无害的问题。

书摘: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思考:
在倾听时,要使用”共情的力量“,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不带评判地看到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愿意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思考和感受。

但是理解和接受对方不代表认同或支持对方的观点和行为,也不等于一味的附和对方。

书摘:

1.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
2. 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
3.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思考:
我觉得倾听在面对面交谈时比较好,能看到表情,能感受到氛围。但是在网上聊天时,对方给你发了一堆,这时候你如果为了表达倾听只回个嗯啊的,或者一个表情,你看对方气不气,马上就终止聊天了。要是按照书中的方式,以”反问的方式“提问题,引导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方也很容易反感。

所以说,怎么在倾听时不尴尬的回话,也是门学问,文章说的不够清晰,所以我带着问题,专门去搜了一下,找到四种方法: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和主动引导

扩展:《关键对话》

四种倾听手段: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和主动引导

1.询问观点

鼓励对方说出想法,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请他们开口表达,常见的鼓励性话语包括:“发生什么事了?”“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直接告诉我。”“别担心你的想法和我不一致,我很愿意了解你的想法。”

2.确认感受

如果直接询问无法让对方开口,你可以通过确认感受的方式营造更多安全感。使用这种方式时,我们会客观描述在对方行为模式中观察到的细节,然后鼓励对方对此进行讨论

例如:“没事,我很好。”(但说话人的表情和语气表明他其实在生气,因为他在皱眉头、焦虑地四处张望,脚不耐烦地踢来踢去。)“真的吗?从你说话的方式来看,好像感觉并不好。”

在描述观察到的情况时,我们必须做到冷静客观。如果我们紧张不安或是流露出厌恶对方观点的表现,安全感的营造就无从谈起了

确认感受的例子有:“你好像对我很生气。”

3.重新描述

询问观点和确认感受能帮助你部分了解对方的想法。如果意识到对方为什么会出现特定感受,你可以通过复述对方表达的方式营造更大的安全感。注意,复述指的不是一字不差地把对方的话重说一遍,而是用你自己的语言简略地说明自己了解的内容

我们尝试了三种倾听手段,即询问观点、确认感受和重新描述,但对方还是紧张不安,不愿说出全部的想法或事实,现在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太急于求成,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破坏对话的目的和尊重感。对方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私利而了解其观点,根本不在乎其个人感受。

因此,我们必须放慢节奏。正确的做法不是直奔对方的情绪源头,而是及时退出或是询问对方希望看到怎样的结果。询问对方的目的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攻击或逃避的简单思维模式,转而思考更重要的问题解决方案

4.主动引导

有时候你必须提出一些关于对方想法和感受的猜测,然后才能顺利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换句话说,要想让对方做出积极响应,你必须首先向共享观点库中提供一些信息

不要轻易使用最后这种技巧。只有在非常想了解对方的看法,而且非常清楚他们的想法时你才可以这样做。主动引导是一种展示信念、承担风险、主动示弱和营造安全感的行为,目的是让对方彻底敞开心扉,说出内心想法。

在和对方分享观点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赞同。在分享观点时对他人表示赞同。

补充。如果对方的观点有遗漏之处,赞同你们共享的部分,然后做出补充。

比较。当你们的观点相差甚远时,不要简单地认为对方是错误的,而应当把你们的看法进行比较。

书摘:

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a)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b)他会停止谈话。

思考:
聆听就是关注的表现,如果你能够不带批判地聆听,人们就会坦诚地告诉你他们所有的想法。当人们被关注的时候,真的会告诉你很多事情,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告诉你,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以及打算怎么解决,有时候这也能帮助你解决一些你自己的问题

书摘:

如果人们常常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也许,我们只是在机械地运用非暴力沟通,而忘记其目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问自己,我们关心的是加深与人的联系,还是以“标准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说话。或者,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

扩展:《人生十二法则》法则九——确认你的对话动机
并非所有对话都是思考,也并非所有聆听都能促进转变。人们说和听的动机各有不同,有些动机会带来适得其反甚至是危险的后果,比如:

  1. 有的人在对话当中只是想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支配等级地位;
  2. 双方都没有在聆听彼此的对话,只是在趁对方说话时思考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因为并没有聆听对方,所以自说自话

当这样的对话发生时,你能够感觉到一种尴尬的氛围,因为大家都知道有人在夸夸其谈

书摘: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书摘: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一些想法】

很多书的观点是相同的,只是描述的重点和方法不一样,每本书的思想和作者的观念有关,不要被困住,多找找其他书的观点进行验证,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有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D6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第九章 爱自己

中心思想: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积极的自我评价
  • 与自己沟通、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解读这些感受背后的需求
  • 不要使用负面的词语来暗示自己,例如“应该”“必须”“不得不”等等,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 了解自己日常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还是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
  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积极的自我评价

思考:

很多人都带着面具生活,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一味扮演强者的角色,就怕别人看低自己,所以要时不时提醒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眼里,更不要活在别人嘴里,要为自己而活,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最近看《小狗钱钱》有了解到一个方法,那就是写“成功日记”,每天写5条,把自己的每一次成功都记录下来,哪怕是再小的事,每一次成功,都是信心点的加成。这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

思考:

当我的朋友和我说:”你对所有人都很好,唯独对自己不好“时,我沉默了,是啊,如果我都不好好爱自己,珍惜自己,还指望谁对你好呢。

由于长时间忽视自己的感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对别人来说很正常的一件事,对我来说就变得很困难,这个过程持续了很久,后来慢慢的关注自己的内心,遇到犹豫不决的,就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做会开心,还是很有效果的,我感觉现在已经好了非常多。

扩展:

想到了《人生十二法则》的法则二 :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1. 了解自己日常行为的动机

书摘:

清单上的一些行为是出于下列的一种或多种动机:

  • 为了钱
  • 为了得到赞同
  • 为了逃避惩罚
  • 不想感到羞愧:如果为了体面而循规蹈矩,我们最终难免会感到厌烦,最危险的行为也许是“因为别人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做。
  • 为了避免内疚
  • 为了履行职责

反思:

为了钱、他人的赞同,以及出于恐惧、羞愧或内疚的心理,你做了哪些事情?想一想你为这些事情付出的代价,想想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如果不值得,能不能不做?

  1.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实践:

我不得不住在姐姐家里

我不得不帮家人看孩子,刷碗,收拾家

我不得不少吃,多运动

我选择住在姐姐家里

我选择帮家人看孩子,刷碗,收拾家

我选择少吃,多运动

我选择住在姐姐家里,是因为我想要每天半小时上下班,减少通勤时间

我选择帮家人看孩子,刷碗,收拾家,是因为我想要帮家人减轻负担,不让每个人都那么累

我选择少吃,多运动,是因为我想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

书摘:

  •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到沮丧,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
  • 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
  • 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思考:

  • 关注你能改变的,接受你改变不了的,这就是所谓的踏实
  • 宽以待己,更要宽以待人

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表达感激

书摘: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在表达感激时,这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并不重要;有时,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微笑或说声“谢谢”来表达这三个部分。然而,如果我们要确保对方能够明白我们的意思,那么,用语言具体地描述这三个部分是值得的

接受感激

书摘:

  • 在听到别人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也许会觉得别扭。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好。我们甚至会担心别人对我们有所期待——特别是老师或经理试图通过赞扬来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可能担心在将来失去别人的赏识。
  • 在别人表达感激时,人们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另一种是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
  •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我们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他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以及这激发了他们怎样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

欢迎留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1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29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0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8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90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84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5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6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0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4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0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28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4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