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治学博士,剑桥大学讲师,著有时评集《民主的细节》,小说《余欢》,用不吝啬,不感性的视角评论着世界上所有时刻发生的事。
她言论他人即地狱,她认为那渊博的人是另一种生物,用略带讽刺的笑话希望自己有一个外挂式的100G大脑硬盘,以让自己了解澳大利亚选举制度和加拿大选举制度的不同,或是说清中亚地区在人种进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我倒是不禁嗤笑,她又是如何作为一个剑桥讲师在这里评论着那些渊博的人,不过,也许所谓“渊博”可不是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
论自己作为他人,当一个人在看待他人时,他人即在看着我们,我们之于他人不过也是一个他人。她不像张爱玲那样的优柔寡断,也并非席慕容的感性浪漫,但却也有一番追星的青葱年代。有点儿小女人般的幼稚,她说如果找她出一套“老公资格考试题”,除去人品,肌肉,三围等等基本题外,有两道题是必考的:
1.您热爱某伟大领袖吗?
2.您热爱崔健吗?
这样直白的问题明显可以看出,她对崔健的热爱已经上升到一个原则的高度和政治面貌相提并论。她不像其他粉丝那样喜欢《花房姑娘》而认为这一流是崔健还没有摆脱才子小资情结,对于这样一个痴迷于90年代初中国摇滚的女子,你又是否觉得深深的中了一枪。
也许给我最大触动的倒是她写的:
我从没有办法克服寂寞,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是适应一种残疾。
人生意义之不可知,也许一个人要像一支军队一般,即使在多么稀薄的生活里,也不会有高原反应。我总觉得她不但孤独,而且她说她的孤独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令人好笑的是:她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里太女人;在文青堆里太愤青,在愤青堆里太文青……也许上帝把她派到人间,很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认同紊乱的心里实验。
她擅长用一句犀利的句子打破一群女生的幻想,也会用一个童话讽刺那些政治的黑暗与不公,她不像那些女作家一样相信爱情相信命运,她曾经问过:
真的,有“合理“的爱吗?
也许是因为读过太多感性的故事,太多太多文笔好的女性视角的文学作品,她的文字却实实在在的给我一颗子弹般的冲击。
我们也许大多时候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去真正了解政治,我们面对“民主“”自由“的讨论大多停留在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的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空洞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像评论家所说她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