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汉赋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辞赋是继诗经和楚辞之后产生的纯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是汉代作家们的鼎力之作——花了很多功夫去创作的作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承前启后的影响。
1、开拓和扩展了中国文学许多传统的主题与题材。
比如写山水的,我们可以在枚乘的《七发》中“观涛”那一部分内容找到。写“述行”的,就是写沿途风景的,可以从刘歆的《遂初赋》里找到根源,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纪实性“述行赋”。写田园隐居的,可以找到张衡的《归田赋》。写游记的,可以找到班彪的《览海赋》。写宫怨的,可以找到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等。很多主题和题材都能在汉大赋上找到一个影子。
2、文学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细腻演进。
比如“体物”即描写物体方面,从诗经和战国的一些散文来看,能够感受到这些作家或者诗人们在描写物品的时候,都写得非常简洁。但到了汉大赋的时候就写得很复杂了,比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尤其是张衡的《二京赋》,写得非常复杂、细腻。
3、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大部分都是双音节词。而古代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就是一字一义,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先秦文字里有很多单音节词。但是到了汉大赋,为了节奏和词汇量,增加了很多双音节词,尤其是一些双音节的形容词。
比如“扶苏”。它属于一个双音节词,因为一个字没有代表一个意思,两个字才代表一个意思。首先是形容词,又是叠韵词。这种词有什么用呢?能增加音乐感。所以说这个词很好听,非常悦耳。
汉字有金石之声。它有音乐性,金石之声就是它有这种音节,所以说是很重要的。
当然,汉大赋也有缺点,比如说对生活的反映面不够宽,尤其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非常少,基本上是皇宫贵族士大夫那种。行文又非常铺张扬厉,用很多形容词去叠,描写非常程式化,又互相抄袭,语言过于雕琢,一点都不自然,非常做作的感觉。现在我们不喜欢赋的原因就在这里,它给人的不是那种清新自然的感受。
但是不能掩盖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流传下来的很多大赋,我们仔细去品味的话,还是能够感受到它的一种魅力。像前面我们学的《吊屈原赋》等,都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