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唐代著名书法家,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侄子。以草书见长,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因其技法高超和影响力极大,后人称其为“草圣”。
其代表作《小草千字文》因一字一金,被称为《千金帖》,后人称为“天下第一小草”,另一件代表作《自叙帖》更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受万世景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自叙帖》好在哪里。
在节奏变化上
《自叙帖》的第一句是“怀素家长沙”,“怀素”和“长沙”都是固定名词词组,不可断笔,而“家”字单独使用,因此和“怀素”、“长沙”两字断开。文中如“则有张礼部”,“以至于吴郡张旭”等,字数虽多,为了贯彻语气,也是一笔到底,充分反映了语法的结构,都作“连绵”的写法。这里需要指出,草书的断连并非随心所欲,断开处就像我们上学时学习文言文断句一样,一般都是断句处断开,起到的作用就等于如今的标点符号。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草书阅读的流畅性。
以圆破方,方圆结合
在《自叙帖》中,一些无外框的字,如“评”、“满”、“疑”等字,怀素以圆破方,把原本应该是方形字,变得圆润起来,增加了其生动性和趣味性。除上述提到的圆形字,怀素的《自叙帖》中更有大量的方形字,这样一来,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方圆互用,有动静结合之妙。
不拘成法,以险取胜
怀素打破了一般的平正、方整以及纵有行、竖有列等等布白方法,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上下参差,左右错落,大小相间以险取胜。 这也要求在布白中对疏密变化的安排要恰到好处。如“醉来信手”四字中,“来”字竖笔,极力伸长,几乎占了一行的一半,可谓大疏;而其他三个字仅占半行,可谓大密,即每行字之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疏密结合才能生动。
再看章法布局上,《自叙帖》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安排,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有全局观点。字的笔画粗细不同,字形长短大小不一,长短参差,大小相间,把它安排在一定的地方,就要字字得所,行行有条。字能上下连属,但不是笔连而是意贯“行气”。如“醉来信手”一行中的“来”字,其中的很长的竖连,那一直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再加中间的几撇,这一字便成这行中“画龙点睛”的一个字。
夸张变形,体态万千
怀素在草书的结体上,大大改变了字的方圆、大小、正斜等方面的变化,大胆地夸张和变形,尽变化之能事。比如字的大小变化,有时甚至上下相连的两个字,竟相差三至五倍,甚至十倍左右。再如长短之变,有的字形伸长竟达其宽的二至三倍。又如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戴”字突然大出其格,横占了前文三行半的宽,竖占了四至五个字长,“公”字又写得比一般字还小还扁,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草书作为最具艺术性的字体,不断变化就是其本质,只是这种变化要合乎规矩,符合行文要求。而怀素敢于大胆创新,这种精神和技法极大丰富了后世草书。因此,后世草书书法家几乎无不受怀素影响。
线条婉转,柔中带刚
怀素草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线条的应用,怀素以硬毫用笔,笔势瘦硬,线条凌厉,有疾风骤雨之势,与其他著名草书大家相比,如张旭,张旭以气取胜,笔画圆润,笔意连绵,又如黄庭坚,以沉着顿挫风格著称于世。而怀素对于线条的使用和掌握可谓妙到毫巅。相比张旭更加瘦硬和阳刚,相比黄庭坚更加流畅和自然。
有篆馏之气
张旭用笔取于隶,故多方折;怀素改以师承篆籀,因多圆势,尤擅长曲转缠绕笔法,纵横捭阖,变换多端,松紧俱宜,回环矫健。如118行的“激切”,120行的“固非虚”,圆转挺屈如钢线盘屈,虽瘦而实腴,开创了草书笔法的新面貌。
笔势连绵、快慢相宜
《自叙帖》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借笔牵丝,大小错综
如“尤极”、“电流”四字。是两组连绵映带的例子。“尤极”二字,上字“尤”的末笔为右上角的一个“点”,和下字“极”的首笔为左边一横的起点,距离较远,但仍拉出一条相当长的斜线(“借笔”)作为“牵丝”。再看“电流”两字,“电”的末笔为一钩在最右、“流”的首笔为一点在最左,本可拉一“牵丝”。但上字“电”的末笔一钩是向上挑的,其势不便向下,于是索性顺势将笔锋左转一圈,去和下字“流”的首笔接轨。这样一来,便使得全文流畅性更强,笔法更加全面和丰富。
书从文,笔从意
怀素《自叙帖》是怀素草书功力的最好展现,怀素书写此文时,情绪发于笔端,书法完全服务于全文,无论节奏的变化、还是大小、长短、疏密的变化,全部忠于文章。前半段叙述怀素本人的学书经历以及受到的评价,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后半段写到他人的赞词时则进入高潮,笔势飞动、如疾风骤雨,有千钧之力,令人即使看不懂全文,也能感受到怀素情绪的变动。而这也是相比楷书、隶书、篆书等字体所独具特色的一点。正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