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九十年代初在洞庭湖边的一个小村庄里,小亮出生了。他本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可小时候的一场高烧,让他的世界从此陷入了无声。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满心都是悲痛与无奈。在那个医疗资源有限、经济条件窘迫的90年代初,面对安装人工耳蜗所需的高昂费用,他们只能选择放弃。
尽管生活艰难,父母还是拼尽全力将小亮送进了特教学校,希望失聪的他用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学校学习的时光是小亮最开心快乐的时光,没有异样的眼光,只有心意相通的朋友和和蔼可亲的老师。成年后的小亮,怀揣着独立的梦想,踏上了求职之路。他和同学阿城通过学校牵线一起来到深圳的一家蛋糕店打工,蛋糕店的工作很辛苦,起早抹黑,工作时间很长,工资也很低,最主要的是因为听力障碍,他和阿城与同事沟通困难,经常会因为沟通的问题造成工作失误,好在有阿城的陪伴,日子虽苦,却也有一丝温暖。
一次,在制作面包时,因为沟通不畅,阿城参与制作的一炉面包没烤好,慌乱中还撞碎了玻璃柜台。面包师要求阿城赔偿全部损失,争执中阿城无法表达出事件的前因后果,老板站在了面包师的一边,阿城委屈极了,却又无法表达,气的对着老板和面包师嗷嗷直叫唤,连夜收拾行李辞了工。小亮心疼兄弟阿城,为他打抱不平,和老板大吵一架后,转身与阿城一起离开了蛋糕店。此后,他们两人和聋哑人QQ群里的成员四处漂泊,找工作,发过传单、餐厅后厨洗过碗,却因为身体缺陷每份工作都没有坚持很长时间。有一次竟误入传销组织,历经波折才逃了出来,身无分文的他们只好回到家乡,兄弟俩的境遇让他们的父母心疼不已。
阿城的父母在城市里工作,家境比小亮要好,他们想办法托人在自己工作的单位给阿城找了一份临时工。看着小亮生活无依,他们心生怜悯,借给他几千块钱,帮助他在菜市场外摆了个修鞋配钥匙的小摊。起初,小亮技术生疏,生意冷清,他没有放弃,在外漂泊的经历让他明白外面世界的无奈,他只能凭自己的手艺赚一口饭吃。慢慢地随着他手艺越来越好,他的小摊渐渐有了回头客,他脸上憨厚的笑容也越来动人。
每到收获季节,小亮父母会将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新打的稻谷,精心挑选一部分,让小亮带给阿城一家。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承载着他们满满的感激。阿城父母收到后,总是热情地拉着小亮坐下,嘘寒问暖,留他在家一起吃饭。平日里阿城父母经常邀请小亮来家玩,询问小亮小摊的生意情况,给他出谋划策。
每当小亮家有应季的蔬菜水果、稻谷出产时,阿城的爸爸妈妈都会在朋友圈里为小亮父母的农产品用心宣传。他们会配上精美的图片,详细描述农产品的优点,从蔬菜的新鲜脆嫩,到大米的软糯香甜,字里行间都是对小亮一家的支持。每当有朋友下单,父母就会帮阿城忙打包、发货,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订单多了,他们还会利用周末时间,开车去小亮父母家帮忙采摘、分拣,常常在田地里一忙就是一整天,汗水湿透了衣衫。
小亮对阿城一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逢年过节,他总会精心准备礼物,登门拜访。春节时,他会提前去集市挑选寓意吉祥的年货,再带着自己亲手做的点心,来到阿城父母家。一进门,他就熟练地帮忙打扫卫生、贴春联,忙前忙后。端午时,他会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习包粽子,包好后第一时间给阿城一家送去。阿城父母生日,他也牢记在心,提前打听喜好,送上贴心的礼物。
两家人的生活,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扶持中,变得越来越好。如今小亮的修鞋配钥匙摊已经在菜市场外稳稳扎根十来年。他和阿城依旧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而两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他们能找到携手一生的伴侣,在平淡的日子里,继续相互温暖,相互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