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放牛班的春天》后的牢骚。
哎,生活在靠近赤道的地方,逼近十二月了还一点都不冷。
阴暗冷湿,水气氤氲的傍晚,顿时有种被拉回到杭州恼人梅雨季节的错觉。
“无聊,看个电影吧。”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随意至此。谁知道成了阴暗里的救赎,我只看到一朵白色的蔷薇缓缓绽开,。
《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听起来有点像一首诗。只因为带上春天两个字,让我觉得有一点点的明亮。
爱和童贞是一种遗世独立的东西。大多数人看到高出世俗的东西都觉得它遗世独立而不可亵渎,这就是为什么人性从未被人称作是“不可亵渎”的原因。
如何重塑不良少年的人生,所有剧集,不分国籍和形式,都能被泛泛而谈的一个主题。所有此类故事都有一个固定的解决手段,终究通向一个结果,那就是用爱感化。
那又如何,这无法阻止它成为一部让我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嘴角上扬的影片。
十字左右的年纪,乖张又稚嫩的性格,埋伏不深的劣根,内心底层的纯净无暇,感化起来应该不难。你开始会跟着一起发脾气,感叹马修老师的忍耐和绅士,你厌恶那种无厘头的恶作剧,甚至想一探究竟怎样的家教和成长环境才会哺育出这样药石无医的无敌坏小孩。但你听着合唱渐入佳境,你动容,觉得要滴下眼泪,却发现嘴角微微上翘。是这样的吧,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好想哭。
学音乐的孩子知道音乐的确是能够感化人的。钢琴老师千番告诉我“学琴孩子不会坏”,你不懂,是因为你不曾经历过在大悲后被音乐宽恕。
我很喜欢这个主人公马修老师,一个秃头代课老师,被一个整班的倒霉孩子欺负得下不来台。黑心校长只讲虐待,心狠手辣,也从不罩他,真的很惨。奇怪的是他内心有一种谜一般的坚定,相信总有那么一天,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破孩会一步步走出阴郁走向善良。其实也是对的,我们无法想象孩子的可塑性,只是这种差事太困难了。代课老师工资不可能丰厚,他热爱的东西无法在这立足和生长。
这条路困难重重。
他也有世俗的爱。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单亲学生的妈妈,爱得笨拙又艰难。结果感情线以那位女士先一步寻到新欢告终。
“I’m good”,凉凉的,这个世界上一个孤独的中年人,在爱情里最后一句独白。
有一天晚寝听见大家锅碗瓢盆的敲打,合唱那种侮辱老师的歌曲。
“你唱歌走调。再来一遍。”其实,这句话,才是故事的开始。是合唱团的开始,感化的开始,是天使降临前,魔鬼苟延残喘说出的最后一句话。
后来发生了很多事,合唱团被迫解散了,学校被烧了,校长下台了,马修老师走了。后来一直从事代课老师的工作,一个在学生们写下“未来想从事的事业”时,无人问津的工作。
故事的开头和结局都是两个人白发苍苍。我还是太感性了,我真想逼问时间和这个世界为什么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没法永久的被保存下来,如果真的没办法留下,我想知道,到底怎样,才能让我们深爱的东西逃离的慢一些。和爱的人一直一直在一起,才是这世上最难能可贵的幸福的事。
所有人都老了,是否还有人记得几十年前从窗户里飞的写着告别语的白色纸飞机,记得从窗户里深处挥舞的手,是否有人记得,蜿蜒的山坡小路上,有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回荡着天籁的童声。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