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传下一秘方:采端午时节艾叶晾干,入药,可安胎顺产,并保初生儿健康无疾。据说这一药方已泽被家族里几代人,但一直无文字可考,全凭口传。早时期都是家族内传,时至今日,似乎也无秘可保,愿闻其详者都可告之,但传此秘方时,必定要嘱咐人家多遍:艾叶一定要在端午当天,日出之前,掐头三四片叶,否则,难保药效。我一直认为,这一定是祖上故弄玄虚,特意制造神秘色彩,日后若有差错,也有推脱之辞——早一天或是晚一天,能有多大差别?
困扰多年之后,有一回,我还真对这个方子认真考证了一番,发现确有一定的道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妇人……有妊娠下血者,胶艾汤主之。”晋葛洪所写的类似当前流行的家庭问医类畅销书《肘后备急方》中也有艾叶与酒煮以保胎的记载。甚至连近这些年轰动一时的《甄嬛传》中都有太医用艾叶为安陵容保胎的片段。至于采艾叶的时间,竟也找到了片言只语的佐证,南北朝时期成书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可见,艾蒿确为一味良药。又想起《诗经·国风》中有“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动人诗句,“萧”和“艾”都是带香味的艾蒿。一朝远别,不胜思念,纵一日不见,也如隔三秋。这是热恋中的情人对彼此最直白亦是最浓烈的感情宣泄,没有也无需任何的掩饰和羞涩。汉唐以来,文人墨客多喜以采桑采莲寓意爱情,采桑女子与采莲女子也多为人所追求。读《诗》方知,采艾蒿的女子也一样楚楚动人,也一样被年轻的小伙子所爱慕与思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艾蒿也可寄托相思之情,虽不比红豆,也没有灼眼的色彩,没有华丽的诗篇,但却遍布大地,千百年来,繁茂不衰,可谓人世间最纯朴最纯粹的相思草了。由此,艾蒿不仅医人,亦可医心。
如此说来,艾蒿可真算是个美妙的东西,除祭祀辟邪驱虫之用,还可表达关怀,可寄托爱慕与思念。在这端午时节,看胶东大地,艾蒿丛生,田间地头,香气袭人,我也劝君可多采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