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素有“东方古城堡”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等美誉,年前特驱车前往一睹真颜。福建土楼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我们选择了极有代表性的田螺坑景区。票价90元,包括田螺坑土楼群、东歪西斜楼和塔下村。领略土楼风情,避开热门节假日自驾为好,时间充裕可住在塔下村,据说,夏天这里的萤火虫最是浪漫迷人。
田螺坑土楼建筑群。有村民说,它得名于村庄背靠的湖岽山状似田螺。也有人说,田螺姑娘的神话故事说的就是那个叫黄百三郎的幸运儿,因为田螺姑娘的神助,才得以从一个养鸭少年成为一方富绅。
话说,黄百三郎有钱后最喜欢盖房子,他最先盖起来的是方楼,雅名“步云楼”。沿着高低地势将中厅修建成阶梯状,让人进入大门后就能体会“步步高升”的快感,既突出了祖厅的重要,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
继“步云楼”建成之后,黄百三郎的后代又环绕着它先后建起了“和昌”、“振昌”、“瑞云”和“文昌”四座圆楼。因是四座圆寨和一座方楼曾被称为“四寨一方”,因为谐音,慢慢被戏称“四菜一汤”。
客家人匠心独运,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建成了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
一座土楼几十户甚至上百户聚族而居,相亲相爱、抱团抗敌,是何等和睦的景象。难怪说,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
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天气极好,山村午后洒满阳光,满目金黄。远眺,村景连连,道道如锦,村容如画。四围山高如屏,阡陌纵横,水田葱绿。
当地土楼以圆楼居多,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
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依临而居,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这样亲密无间的生活方式现在想都不敢想了。
遥想土楼的清晨,估计长辈的一句干咳,就从楼内走沿传开,一直延伸到几十米开外,成为整楼族人晨起的报时表。
沿途拜访了几座未被纳入景点的土楼。走进尚未开发的李村,老伯热情好客,让我们尽情参观,不必拘束。只见院里鸡鸭成群,锄头箩筐立在墙边,被褥衣物晾晒在架子上,院内赫然还有一口水井。
老伯说,他一辈子都住在土楼,现在住的人少,大半闲置了。为了方便,各户在院里修了澡堂,安装了热水器,但厕所还是统一修在院外。
据了解,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在永定,土楼密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
离开田螺坑土楼群,开车十几分钟就来到了东歪西斜楼——裕昌楼。裕昌楼是现存福建最古老的土楼之一,属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部分,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离塔下村仅1公里。
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08-1338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因此故把整座楼分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设一部楼梯,每个家族各居一卦。
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圆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裕昌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所以裕昌楼又称“东歪西斜楼”。
裕昌楼为5层结构,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底层为厨房,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共22口,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
可以想象,这土楼门前的溪流,必是晨暮最热闹的所在,嬉戏、浣衣、洗菜、摸鱼……突然很期待此时能有一首客家山歌轻柔地飘进被素纱深笼的山村,可以让心境放飞四野,让时光回转。
离裕昌楼一公里左右,就是第三个景点——塔下村。塔下村并没有塔,据说也是客家话“踏下”谐音而得名。 元末明初,张姓先祖迁到这里时还是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他们辛勤劳作,经历代耕耘,逐步奠下基业,现有300多户人家。
塔下村德远堂系张氏祠堂,系五凤楼造型,建造考究,雕梁画栋,粉饰彩画,家庙前耸立23支石龙旗杆,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
我们随性游走,走累了就在土楼里讨一壶茶喝。这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水色清明澄碧,清纯如酿的空气,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
德远堂主建筑前环池耸立着23支石龙旗杆。石龙旗杆也叫石笔,古称“谤木”,后来演化为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张氏德远堂族规中规定,凡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石龙旗杆,藉以激发人们努力向上。
塔下村民、著名华侨企业家张荣汀就享有殊荣,在祖庙前,乡亲为他树石龙旗永留纪念,旗身携刻着:“荣汀公造福桑梓,捐资垦植创办广达茶场,倡建曲江中学,困难时期进口粮油赈济乡亲,功德无量”。后来,又为他建造“荣汀亭”,立碑纪念。
在塔下村,每一座土楼民居都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从而体现传统的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美德。塔下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令人陶醉、神游。
围裙楼原名“裕德楼”,是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土楼。1926年被军阀放火焚毁,1972年由本家族华侨张庆重先生捐助了杉木部分重建(楼墙在火烧后仍然保存较完整)。因当时需要住所的本家族人不多,所以只建了一半,另外一边是楼墙。从远处的半山俯视,一半高一半底的裕德楼就像女孩子飘逸的围裙,因此当地人戏称之为“围裙楼”。
塔下这支客家先民,自古就有敬教重才的优良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精神在客家土楼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因为每一座土楼几乎都有私塾或学堂。耕种养家,读书入仕,一代代把接着沿袭,一座座土楼稻香和书味并存。
黄昏将近,依旧流连忘返。狼兄说,之所以一定要来土楼,是因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客家人在五次大迁徙中形成的聚族而居、崇文重教、敦亲睦族等理念,在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而我,更神往土楼生活的写意。试想,土楼人家的清晨,有鸡鸣狗叫,有炊烟婀娜,有溪流动感和远山丽俏,有先祖遗训的延续,耕读传家的家风……所有的一切,在乡村的土楼中尽展,在村野的雾蔼中呈现,在远方素淡的旮旯角演绎着一种难以猜测的神秘和柔练!
一个外乡人,这游走黄昏的风中,竟是无比心安和惬意。我说,下次我要来看萤火虫。
意犹未尽,来一波图吧……
在土楼用餐时有个小插曲,狼崽走出几步上厕所,返回时觉得每个楼都“一模一样”,虽然已走到门口,但彷徨不敢进入。路边铭记饭店的老板见状,放下手中的锅铲过来询问,还好狼崽记得电话号码,老板随即帮忙拨通了电话。小小插曲,让我紧张不已,一是提醒我出门在外多加谨慎,二是对土楼及民风好感倍增,心里想着,下次再来一定首访“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