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又是谁?它凭什么有能力去治愈一个人。天生敏感多疑,自我否定,认为这个世界怎么那么的不公平,怎么什么倒霉事情都发生在我的身上,为什么要把我带来人间一趟,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
这样一个声音萦绕在我的耳边有20几年了,无论是以往学校,家庭,工作都有这样的声音一直响起未曾停过,我知道迟早有一天我会抑郁成疾,最后活不下去的。
不知不觉看到一本这样的书面吸引了我的眼球,《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看着封面第一想到的就是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上的书籍,同时为什么这样去命名,彻底激发了我对书籍的探索。
作者是英国罗伯特.戴博德,而借用了《柳林风声》中的人物讲述着蛤蟆先生在通过咨询师苍鹭十次的咨询中将自己给解救了出来,不断的正视自我,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快乐只有自己给,别人给的都是短暂性。
而患有深度抑郁的蛤蟆先生,前几次咨询里都是告诉苍鹭一个假象的回答,我挺好,我不会生气等等这样的词语作为掩盖自己内心的空洞,不让人知道他心理的真实想法,就因为这样,苍鹭一步步“威逼利诱”式的让他回答内心的想法。
多次下来蛤蟆先生认为苍鹭即可扮演自己的父母一样,依赖而又离不开,一次次的看穿自己的想法,一次次的将自己的童年故事展现出来,通过十次的咨询,由不能接受自己到做到你好我好的想法,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童年开始一直渴望被爱的蛤蟆先生,却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被嘲讽.表现出愤怒,快乐,悲伤都是毫不保留的呈现给大家。这是一个自然性反应,人在童年期本能反应,随着生活的逐渐变化,我们不断的适应它,这时就像变色龙一样,拥有着适应环境的能力做出相应的改变。
长大后我们依旧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生气,愤怒,爆发,这些我们也许都会思考它的对于错,但依旧不能逃离儿童式的自我,沉浸于儿童状态。
父母状态表现的如我们父母一样,模仿的惟妙惟肖,开始以父母那一套说教去不断教育别人,而并不会想着这样做是否正确,从父母那学习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所有人都需要接受你的说教。
往往都是自己在控告他人,只许接受不可反驳,这样强行的行为就是跟原生家庭息息相关,渐渐的活成了父母。
成年状态即遇事有自己的想法,通过理性的头脑思考问题,不再有情绪化思考,用自己独特的大脑评估行为,处事 。同时摆脱了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我们要做的也就是成年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蛤蟆先生一样,从不接受到接受自己的不足,花费了一次又一次的咨询,勇于去面对自己。
而不是苦苦纠结于过去,执念于过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