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千课万人学习,虽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经受大师的点拨,收获的可不只是一点两点。
大师们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思想的起点不同。普通老师教的是“语文”,而他们教的是“文学”。
文学一词,看似高不可攀,好像与小学教育相距甚远。其实,变换一种方式,孩子们也是可以消化吸收的。就像大人吃的米饭、肉类、蛋类,婴幼儿不好吸收,但如果做成米粥、肉糜、蛋羹,是不是就可以尽情喂养了。
大师们就是这样,弄懂了各种精神食品的营养成分,然后在合理搭配、精工细作,用儿童能接收的方式再传达给他们。
大师们讲课的方式就是润物无声、清风细雨,于无痕处讲了“文学”这种高营养物质。
看何捷老师的这课《守株待兔》,这是三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语言故事的文学特性是:文字精炼但寓意深刻。那么怎么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懂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性呢?他通过让学生反复读和讲故事,明白了古人语言的精炼;又在学生已知的“侥幸心理、不劳而获”这样道理的基础上,引出原文的最后一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让学生懂得了要学会变通。这样层层深入地教学,教的就不只是语文,而是寓言文学那种用故事来劝谏君王这样迂回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文学价值。
再以王菘舟老师的《红楼春趣》为例。如果只是教语文,那么理清文章的思路”掉风筝——取风筝——放风筝“,再简单分析一下主要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但这不是在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巅峰之作,《红楼梦》中太多的意象、伏笔,值得读者去玩味。
风筝,是红楼闺阁女儿们很重要的一个道具。不仅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玩具,更是她们命运的象征。象征,这一文学特点,王菘舟老师最后用一句诗来对红楼中的风筝进行了诠释:叹知己无缘!对于小学生来说,”爱情“二字太过敏感,所以换用了”知己“一词。风筝的远去,正是无缘的象征。
王菘舟老师讲的不只是这一篇课文,更是在讲红楼这部书。以一叶而知秋的大格局,为孩子们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真无愧于大师呀!
还有孙双金老师的《芙蓉楼送辛渐》。古诗这种文学体裁,于每一字都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孙双金老师不仅教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还让学生自己斟词酌句地来完成黑板上的诗句,让学生真真正正明白,古人的诗句都是从胸腔里呕出来的。
还有蒋军晶老师的童话《海的女儿》,讲出了童话故事的精髓: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人物上演与众不同的故事,尊重儿童的个性,呵护他们各自的选择,正是童话所要告诉读者的。
另外,王红老师的古诗比较阅读,禹大明老师的小说思辨思维,薛法根老师的根据小说矛盾冲突感受人物形象等等,都在于无痕处传达了文学的各个特性。
对于小学的文学教育之路,我想我们虽不能至大师的境界,但也可以心向往之。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剁成屑,和成糜,调成羹,让孩子们慢慢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