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好习惯究竟有多重要?
人的行为,只有百分之五是由思考脑(人类独有的大脑结构)中的逻辑驱动的。还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由反射脑(跟动物的大脑差不太多)中的习惯驱动的。用百分之五的逻辑,与百分之九十五的习惯作斗争,结果必然失败。
一旦你养成了好习惯,就意味着有一个坏习惯永远离你而去。正如你不可能同时觉得开心,又伤心难过。革除一项坏习惯的唯一方法,就是它的反面——养成好习惯。
最佳策略不是说服自己,恰好相反,你应该把你逻辑上认同的东西,训练成习惯。然后用习惯,指导你的一生——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知道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践行起来真的很苦。
我的知交好友,都渐渐疏远了。
以前的周末,必定要约上三五好友去爬岳麓山、逛步行街、吃夜宵喝小酒,日子多逍遥自在。可是现在接到电话,我一般都会委婉拒绝:“哎呀实在不行,我要在家带娃!”——因为我要写作,要整理素材,我要早睡早起啊。我知道一旦我去了,文章就写不完,晚上就得熬夜,第二天又要赖床。
而一旦赖床的话,我就不得不把时间浪费在上班出行高峰的路上,匆匆忙忙,甚至早餐也吃不上。这样我也没法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就没办法趁提前到公司的时间练习演讲、训练普通话。
这些事情我没法和朋友们解释,因为他们不写作,不练演讲,更不会每天给自己定这么多任务。讲多了,只会让他们觉得你在讲大道理,觉得你“好为人师”。有时候听到他们问:“你写作能赚多少钱?”,听他们开玩笑说“你什么时候出书?”,我更是觉得无奈。
我怎样告诉他们,写作没有钱,但是它很重要?我怎样让他们理解,即便没钱,即便不能出书,即便读者寥寥,文字表达能力也是需要一辈子精进的通用技能?
很多个周末我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读书写字,也会想到我的朋友们:“他们这会儿正在干什么呢?”有一种冲动要拨通那些熟悉的号码,大家聚一聚畅谈人生,但是一想到互相之间竟然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我还是黯然放弃。
没有人会理解你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
为什么不睡懒觉。为什么不享受周末。为什么要花掉那么多时间写作。为什么不看电视剧不应酬不出去玩。为什么要像苦行僧一样每天重复苦逼的日子……
有时候甚至我自己都不理解。
我为什么要为了所谓的“好习惯”,以至于变得这么孤单。我为什么要把时间都花在看似毫无成果的“自我积累”上,以至于失去了往日的快乐和自由。
直到前两天读阿蒙森南极探险的故事,我似乎明白了一些。:
1911年10月,有两位探险家同时瞄准了南极点这个处女地。一位是挪威的阿蒙森,一位是俄罗斯的斯科特。他们同时分两路出发,竞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当年12月15日,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而斯科特探险队的5名成员在探险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两者有有一个显著的差异:在整个探险过程中,阿蒙森一直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天气好时绝不会走得太远,以免筋疲力尽;在遭遇恶劣天气时,也坚持前进,保持进度。他把探险队每日的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约24~32千米)。
另外一队则完全相反,在天气好时,斯科特让队员们全力以赴,而在天气不好时,则躲在帐篷里抱怨鬼天气。为什么“日行20英里”如此重要?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要追寻的是意义,而不是轻松愉快。
如果要轻松愉快,我大可以天天睡懒觉,甚至不上班去打游戏。我可以啃老,让父母去操劳,让他们卖掉房子。我可以让老婆去操心孩子的事情,自己去当个懒汉就行了。我可以去旅游,到处看看。我可以熬通宵看剧,天天和朋友喝酒扯淡。
可是不行。
读王阳明的时候,有一句话触动我极深:“圣人可学而至”。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而现在的我这么弱小、幼稚、浅薄无知。我宁可“日行20英里”,在每一天的修持中精进自己,也不愿在放纵的生活中浪费生命,让自己完全失去自制力。我宁愿被所有人不理解,也要过无悔的人生。
朋友少了,和自己独处的时间却多了。每天要做的事情多了,更加忙碌了,但是现在想问题似乎也更清白了。哪怕再晚也要锻炼身体,有时候第二天起床眼皮子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是一年多时间了没有生过病。在公司练演讲收获了同事们很多奇怪的眼神,但是现在公众讲话、做分享时确实流畅自信了些许。和一群网络上的朋友每天微信群打卡写作、打卡记录时间开销,虽不能见面,但是也挺惺惺相惜,心里也觉得极为充实。这就够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