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流传得很广的故事,当然我们不用去钻牛角尖,去核查这件事情的真伪,因为这件事情要引申的是一种治学理念或者说治学方法:
话说道光五年的一个寒冬的晚上,一个书房里,小男孩儿正在刻苦地用功读书。有梁上君子等待着孩子熄灯睡觉好偷东西。这个小孩一直在背《岳阳楼记》,重复无数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他还特别执拗,一遍遍地读,一遍遍磕磕巴巴地背,就是不肯睡觉。梁上人就趴在梁上苦等着。天都快亮了,这孩子还没背成功。终于梁上人实在忍无可忍,从梁上蹦下来,大声对这孩子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瞧你笨的那样,我听你背都听会了。”说完,他张口背诵出这个孩子一晚都没背下来的古文,轻蔑地看了这孩子一眼,扬长而去。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大儒曾国藩。
这个故事事实上经不起推敲,但是后人津津乐道恰恰是曾国藩一生治学的态度。分别是有志、有识、有恒。他接着阐述说,有志则肯定不会自甘落后;有识则明白学海无涯,不会自我满足;有恒,则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条确实是曾氏终其一生实践所悟。
关于志气,曾国藩常常教育子侄“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总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关于见识,曾国藩认为“古今之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把见识提到了才学前面,认为有思想有见地是做事情的基础。
关于恒心,他把“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作为信条,如苦行僧般紧紧恪守。曾国藩的日记一连坚持三十四年,在临终当天仍有日记记录,此为:“恒”字。
1.所谓: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从来有大成就者都是在某领域有着恢弘的建树,而这个领域肯定是这个人最喜爱、最偏好、最兴致盎然的。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有兴趣,自然会努力,并在努力中生成快乐。快乐之泉会让你更加深入学习探讨,相辅相成,甘之如饴(这是笔者自己加的,笔者中感觉即使有志,但是立何志,当从自身出发,前人、别人无法帮助我们立志,只能自己立志,最简单的立志方式就是自己的志趣在何处,太深奥的理论就脱离了实际操作了,所以将这一点放在前面)。
2.兴趣将会转化为你的成长动机,此为有志,志趣志趣,志和趣相伴相成
3..创造性的发挥、求新求异的体验,此为有识,随着学习的深入,见识的广博,厚积薄发,创造天成;
4.所谓攻坚不畏难,持之以恒以求突破,此为恒。
因此,如果能做到曾文正公所说的三点,自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