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精神熵”是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书籍《心流》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类意识会自发变得无序和混乱,对应物理上的熵增。
而与“精神熵”相对的是“最优体验”或“心流”。后者具体指的是:你接受到的信息跟既定目标是匹配的,此时,精神能量会不断涌现,你没有负面的焦躁情绪,也不质疑自己的能力,由此能保持意识的有序性,这种有序所带来的积极反馈又促使你投入更多注意力去维持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平衡。
这样的一种体验,除了我在长跑的时候有所感觉,还有在如下的的场景里:
我经常会遇到脑子里充满很多念头的时候,感觉很多思绪缠绕在一起,怎么也解不开,然后,开始出现焦躁、恐惧的情绪,甚至身体上会出现如冒汗、头皮发麻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会借助写作的方式。在我的印象笔记上面有一个笔记本,我取名为Daily Self Observation(日常自我觉察),我会随意地敲打出那个当下我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完全不给自己任何限制。没有格式、没有考虑怎么用词、怎么用修辞,想到上面就写什么。有好几次,我一连敲了近一个小时都没有停下来。停止敲键盘的时候,内心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这样的一种感觉,后来我才知道,早有人把它取名为“写作禅”。
引而不发
对于心流这种状态,我会把它跟另一种状态联系在一起,那种状态叫“引而不发”。
按照米哈里的观点,如果想达到心流的状态,你接受到的信息跟既定目标需要相匹配。我的理解是,这个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它得在榨出你潜藏的体能与精神能量的情况下,让你无暇顾及你原有的负面情绪以及对你个人能力的怀疑。
至于“引而不发”,我认为是一种近似的中间态,似乎在不断趋近目标,但结果上又还没有完全达成目标。
我会想到:
毛毛虫破茧成蝶前的时刻。
又或者是:
人在面对生死关头时,似乎痛苦但却从中反弹出来的求生张力。
包括,在韩愈的一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里,似乎也有所体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引而不发很像这样一种“近却无”的感觉。
简书钻
如果迁移到商业社会,有一本书叫《边缘竞争》(Competing on the Edge)的,里面提及的战略理论应该跟“引而不发”的概念很贴合。
对于战略的态度,有的认为战略是可以提前规划出的路径;有的则认为则根本没有所谓战略的概念,一切都是在无序与不确定之中恰好发挥效用的策略。
而边缘竞争则是介于这两者之中。吴伯凡老师对此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边缘竞争》从学理和案例告诉相信误打误撞和坚持未卜先知的人们:在一片漆黑和光天化日之间,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Edge(可以理解为‘边际’);在焦虑、抓狂与成竹在胸、志得意满之间,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深切、精微的感知和醒悟。
对于现在的简书钻,如果我们把眼光集聚在简书官方,包括在读了Fountain的白皮书后,我们会觉得简书钻就是简书的战略工具。对于简书钻的定位、愿景以及具体的玩法,我们都看的很清楚。
自然地,我们也会生出不同的价值判断,结果目前在简书上看到的声音无非是:
1、简书钻很有前景,它让简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包括每个用户的注意力及行为都可以被定价,这会激活简书被压抑住的活力,能激励更多的作者进行创作。
2、简书钻就是一个圈钱工具,就是一场闹剧,它让简书的整个社区氛围充满铜臭味,让差劲的文章都能在排行榜上出现,它会让很多优秀的作者出走。
3、我不懂简书钻,我也不想参与,我只想好好地在简书上写我的文章。
然而,已经5岁的简书,其里、外有很多因素让这场变革充满着不确定性:
简书多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作者会选择抱团跟目前已经抱团的持钻大户对抗吗?
这些优秀作者们,包括大V们会怎么发声,他们的声音会怎么影响他们的读者?
用户量最大的那一批默默写作、无太多人关注的普通作者,他们的神经会被拨响吗?
这个过程里,会不会冒出一两个当初的剽悍一只猫、彭小六?
简书外面的区块链内容作者们,以及投资者们,他们会不会大规模地进入简书,他们又将怎么改变现有的局面?
会不会有新的机构投资者入局,尤其是那些专投区块链项目的基金们?
......
在这种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有序与无序之间,似乎每个参与者都成了主导、推动这场变革的变量,真正的获益方,可能是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既能入戏又能出戏、努力精确感知变化的那些人(群)吧。
【相关文章】